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4-05-13 | 
【 字体:    

  在刚刚召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二00四年北京科技工作会议”上,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等单位完成的《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获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系国家科技部重点软科学项目,于1999年6月起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农科院农经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安全所共同承担开展研究工作。

  项目系统研究了我国食物发展历程,界定了食物安全的内涵,提出了食物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分析了食物安全与经济发展、食物生产、营养摄入、资源环境、区域发展,以及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运用计量模型,对我国2010、2020、2030年食物安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重要分析与预测结论。

  项目全面回顾与分析了食物发展历程,阐述了近50年来我国食物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我国食物发展所经历的原始食物发展时期、传统食物发展时期、现代食物发展时期的食物发展特征,阐述了近50年来我国食物发展所经历的起伏发展阶段、全面稳定发展阶段、向小康生活过渡阶段中的主要特点。分析了食物发展的动因,即人类生存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经济增长带动和科技进步推动等四大动因。揭示了中国食物发展与的经济性、多类型性和区域性特征安全。

  项目首次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食物与营养安全目标。分阶段提出基本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的食物生产、消费、营养目标,提出了食物生产安全范围与安全线;通过对经济发展、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国内外贸易等影响食物安全的关键因素分析,提出了保证我国食物与营养安全的九个方面的战略对策。

  通过全面分析食物安全状况的变化,对食物安全概念、内涵及其演变进行了全面论述,根据世界标准和中国国情,提出食物安全包含食物数量安全、食物质量安全、食物持续性安全的整体性概念。这一概念与内涵的确定,对于立足我国食物安全现状,解决食物供给、食物消费、食物贸易过程的非安全因素的影响,保障我国未来长期的食物安全问题,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通过对影响食物安全各因素的逐一评价,提出了评价我国食物安全程度所涉及食物数量安全与食物质量安全内容的食物生产安全指标、食物供给安全指标、食物消费安全程度指标、食物贸易安全程度指标、食物供需平衡安全指标等五大类指标体系,29个指标,并应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食物进行了总产量、食物自给率、储备水平、人均占有量、低收入群体食物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食物安全现状评估及未来食物安全分析预测。

  该项目的专家评审意见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食物发展阶段分析、食物安全指标与评价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食物与营养安全目标分析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对引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类型的食物结构、指导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

  该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一是为国务院制定纲要所采纳与应用。研究提出的2010年食物供给量指标、消费量目标、营养目标,以及保证食物安全的主要对策建议等重要结论被国务院制定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所采用,《纲要》于2001年12月由国务院办公厅86号文件颁布实施。二是为有关部委研制规划、报告所采用。研究的相关结论,分别在农业部等有关发展规划及相关报告、文件中采用,对推进我国食物安全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三是为有关协会与科研单位开展相关活动、研究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方法。本项目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对有关学会、协会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与协会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与应用价值。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