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两会聚焦: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热谈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

两会聚焦: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热谈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3-20 | 
【 字体:    

    食品安全是近几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一直关注的话题。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2005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在本次“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方面的提案议案较去年不仅数量不减,质量明显提高,逐渐成为与会委员、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食物安全话题

    1、我国完全有能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针对全世界都很关注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部分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3月6日下午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段应碧委员说,我国粮食生产从1996年到1999年连续4年大丰收,其中3年的产量超过了1亿斤,生产量大大超过了消费量。虽然从2000年到2003年连续4年减产,特别是2003年减产的幅度比较大,但由于库存充裕,所以粮食供给一直都是有保障的。针对粮食连续4年减产、库存减少较多的新情况,2004年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从目前粮食生产、销售、库存总体情况看,至少近期内我国粮食供给不会有什么问题。
    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洪绂曾委员强调指出,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耕地保护,既要保护耕地的数量,更要注意提高耕地的质量。从科技角度看,我国现在最好的耕地亩产可达1吨以上,而低产田还不到50公斤,目前中低产田占2/3。他认为,从内涵上讲,做好耕地的文章,可以实现大幅增产,从外延上看,提高粮食的加工能力,同样是在保证粮食安全。因此,建议国家在粮食加工方面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食品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安全性。
    “我国西部贫困生态脆弱,粮食自给能力弱,国家将在这些地区继续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并与解决这些地区的缺粮问题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段应碧委员建议,可以走先造地、后退耕的路子,即先把山下面的地改造好、建设好,产量提高了,然后把山坡上的陡坡耕地退下来。

    2、“两会”代表直面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硬伤” 

     “一面是千万个小作坊分布在村村镇镇,一面是多头管理分散了监管力量;一面是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一面是少得可怜的质量标准;一面是高科技的造假手段,一面是落后的检测设备”一位政府官员这样描述当前国内食品安全的监管状态。事实上,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检测设备这三者的不完善,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当前,我国食品法律法规还无法覆盖食品产销的全过程;标准的数量也只有国外的1/8;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普遍较落后, 检测速度和检测精度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张维娜委员认为,食品安全成为当前老百姓关系的热点问题,这是质量检测部门的检测不力和政府监管不严所致。所有的食品等涉及老百姓的健康、涉及人类生存的资源,都应该通过一个独立的部门来检测。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的突出问题。人大代表王秀林发现,从养殖到加工到市场流通再到出口,一个食品至少涉及七八个部门以上。谁也说不清这条监管链的“空隙”有多大。此外,祝义才代表发现,在这些部门后面,有食品标准、产品质量、食品卫生等20部以上的专业性法律法规,且法与法之间相互协调性差、配套性差,成了真正的“部门法”。据此,祝义才代表认为链条多不是问题,问题是链条上的“婆婆”多了,对接不上,不利于对产品的全程监管。
    王维忠代表深表同感,他认为,“食品安全需要尽快专门立法,完善这个管监链,明确执法主体”。祝义才代表也建议,应修订和整合现有的“部门法”,从农业初级产品到其加工制成的食品,不能有任何缝隙;明确占据主导地位的部门,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李邦良代表建议健全食品管理网络,形成上下环节衔接和制约的食品安全管理链条。陈昌生委员也认为,保障食品安全要进行全程控制,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即在净化产地环境、规范生产行为、强化检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上下工夫;还要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用培养龙头企业连接农户和市场、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连锁经营配送等手段,解决日益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
    政协委员陈守义认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组织实施上有较大难度;由于权责不统一,无法实施责任追究。浙江省代表李邦良说:“目前食品安全执法主体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监管力度不足,二是执法监督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为此,温克刚委员建议,国家应确定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适时颁布专门的食品安全法。
此外,广东省代表孔令人建议,政府有责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大食品卫生的宣传、监管和举报力度,提高全民的食品防范意识。

    二、营养健康话题

    居民营养状况是宏观反映人口发展水平和素质的关键指标,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两会”上,数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居民营养方面的建议,如“应将改善居民营养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去”、“将居民营养改善工作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等。
    我国的营养问题呈现结构复杂和总量较大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从结构看,营养不良的概念包含营养摄入不足和营养摄入失衡两类,前者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贫困人口,后者主要存在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近年来,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两类营养不良并存的格局。二是从总量看,我国拥有2900万农村贫困人口和一定数量的城市救助对象,是营养摄入不足型营养不良的主要人群。同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包括中西部城市)中患营养失衡型营养不良的人群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发展迅速。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贫困是产生营养不良的原因,而营养不良带来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低下,又会产生新一轮贫困并加剧贫困。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因营养不良造成的劳动力损失(以工资计算),约占该国GDP的3%-5%。根据2004年我国GDP总量为13.66万亿人民币和 2%的保守损失率计算,因营养不良造成的直接损失仍高达2732亿元,还不包括每年1.6万亿元医疗费中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部分。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采取包括立法在内的措施改善国民营养;联合国制定千年发展目标,要求改善居民营养;诸多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大力推进人类营养改善计划。积极改善居民营养是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两会”对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如此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已经进入开展食物安全保障与营养健康改善工作的关键时期。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作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议事咨询机构,应责无旁贷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加强调研,积极献技献策,为保障新时期食物安全、为13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