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安全» 关于提高德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思考

关于提高德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思考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13 | 
【 字体:    

盖宇明  

德州市农业局

德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出现了结构性剩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是今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

一、充分认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们国内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无序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地方的农民为了获取产量的最大化,超量施用化肥、农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下降,投入成本递增、比较效益降低,农民增收步伐减缓,甚至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不去,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在目前城乡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入世”后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形势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市的情况看,集中表现为“四个迫切需要”:

(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入世”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入世”以后,关税壁垒越来越小,但是技术壁垒却日趋严格。一方面是原来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标准的内容越来越多。近几年日、韩、俄对我国的大葱、食用菌、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就证明了这一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带入了一个贸易磨擦经常化的时代,而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因此,必须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审视和研究农业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通行原则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使我们的农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从而打破对方的非关税壁垒,顺利进入其市场。

(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巩固扩大国内市场的迫切需要。目前各地正逐步建立和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同时各地也相继开展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检测验证,全面清理“餐桌污染”。我们的农产品不出国门,就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有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近几年,随着农产品需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卫生、品质营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这就是说,广大消费者也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农产品生产中超标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个别的甚至使用高毒、高残留化肥、农药、兽药。这样做,不但损害人体健康,而且破坏生态环境,谓可害人害已。这不仅是个经营行为、行业管理问题,而且是一个道德问题,为了一已之利,牺牲别人的身体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背道而驰的。我们要从保护生存环境、关爱人类健康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农业标准工作实施力度,确保向社会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是保持我市农业优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市农业基础较好,特别是通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继续保持我市农业在全省、全国的优势地位,现在的关键就是要以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推进国际化,率先实现现代化。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大工作力度,迅速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一场革命,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生死存亡之战;不是主动超前之举,而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二、目前德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近几年,我市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一手抓区域布局结构调整,一手抓产品品质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市整个农业结构已经从一个短缺的低层次跃升到了一个供给丰富型的较高水平,较好的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农业结构尤其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与适应新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相比,仍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偏差,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种少、比重低。总体而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以主要农产品为例,我市的小麦年总产量200万吨左右,大部分属软粒小麦,面筋强度弱,质量差,做不出高档面包和其他高档面点。近几年虽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优质专用小麦,由于难以做到优质优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区域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种植区尚未形成。在小麦用途的多样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优质专用小麦实际用量不足总产量的10%,普通小麦却大量积压。我市的小麦专用粉、特质粉才几个品种,产量只占面粉总产量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小麦的专用粉有上百个品种,产量占面粉总量的90%以上。我市的玉米产量也在200万吨左右,以粮饲兼用型为主,特种玉米品种少、产量低,尚未形成规模,玉米淀粉含量少,出粉率低(40%左右),与国外差距很大。我市蔬菜年总产量600万吨以上,特色品种少,精细菜比例占不到30%,蔬菜、水果在品种结构、品质、产后加工技术与设备方面,与国外差距在10年左右,其它农产品的质量,从总体而言也不尽人意。

综上所述,目前我市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既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不适应农民增收的需要,特别是还不能适应加入WTO后的需要。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农产品供给压力大。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稀缺,农业基础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产量波动较大,而且居民消费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国家不得不重视农产品数量的增长,长期以来上上下下形成了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和意识,以及在部门和干部考核上的产值导向和速度导向,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

(二)农业宏观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优势资源难以集中,使生产操作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难以统一和落实。农业微观组织上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不利于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不利质量监督和管理。

(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首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落后,其次是优质不能优价,这是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主要制度性障碍。

(四)农业环境质量欠佳,主要是“工业三废”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

(五)在优质农产品的品种选育、加工研究及产品宣传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

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紧迫感。要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把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到事关农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一方面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这项工作,同时要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变强迫为自觉。

(二)加强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在小麦生产上,重点推广优质和专用型品种,培育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强度大、面筋质量好、能磨制强力粉和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面条的小麦;玉米育种的重点是选育高蛋白质、高赖氨酸、高含油率、高淀粉玉米以及特殊类型的玉米杂交种;畜牧业要加大“一引三改”力度,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

(三)对农业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标、省标,结合市情,加快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制度,使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状况一目了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完善监测手段。

(四)实现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区域化、基地化和产业化。引导优质农产品实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中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商品基地。当前,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基本思路是规划和壮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并形成区域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经营中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五)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机制。加快优质优价政策的宣传;做好优质农产品的广告,使优质的品牌家喻户晓;废除收购部门自收自检的制度,建立第三方检验制度;在农产品收购部门普及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推广仪器测评;根据科学检测的结果,进一步拉开质量差价;改革和完善农产品保护价格收购制度,把质次滞销的农产品清除出“保护”之外;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六)鼓励生产经营者争创农产品品牌。要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强对品牌农产品认定工作的领导,提高名牌农产品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加强对名牌农产品的保护与管理;依靠现代科技,对传统名牌进行技术改造,使传统的品牌焕发出现代生机。同时加强管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模。

(七)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业产后系统建设。加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制、重组,理顺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原料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批量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以此带动粮食、饮料、畜产品、果品、蔬菜加工和贮藏保鲜业的发展。

(八)进一步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出口结构。发挥我市劳动密集型产品丰富的比较优势,重点围绕畜产品、蔬菜、果品、棉花、花卉等农产品,大力发展国际认证的环保产品和有机食品,努力创出国际市场质量标准的名优品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重点扶持建立一批高标准、高起点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加工贸易区,争取农副产品出口有一个大的突破。

(九)要积极做好外来高新技术的引进工作。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逐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农业引资渠道,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把农业对外合作的重点放在兴办良种良畜繁育基地、工厂化生产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保鲜储藏技术、新型药肥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作用,做好外来高新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十)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环境保护法》、《标准法》、《质量法》、《水土保持法》、《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力度。对重点规划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保护和治理。同时,加强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资的生产和使用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生产资料的使用规范,并严格监督实施。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