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现的“雀巢奶粉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如果把这一事件与近两年不断发生的有关奶粉的大小事件联系起来考虑,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以奶粉问题为代表的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其症结何在?
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自身并不具备一般消费者的市场属性,严格说来,他们只能算是间接消费者,或亚消费者。这一群体的最大特点是,对自己的消费行为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经常处于非自主消费状态。而家长或监护人虽然可以起到消费补充作用,但他们并不能替代儿童对消费品做出使用价值判断,因而他们也成了间接消费者或亚消费者。
由两个消费指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共同充当一种商品的消费者,这种消费现实,必然会诱发这样一种商品生产倾向:生产者在进行产品定位时,并不总是将儿童本身作为最终的市场参照,而是时常把只是完成产品购买行为的家长或监护人当作主要市场参照。这种倾向必然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尽管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在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对这种生产倾向进行矫正,但由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间接性,影响了其发现问题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从而也使得销售环节的监管往往滞后。
我们见到的有关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比如2002年的惠氏、雅培风波,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等,多会引来“事后监管”的批评,或多或少与上述的现实状况有关。
尽管一些专家和政府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儿童食品市场的演变速度之快还是有点让人目不暇接。不仅以价格取胜的国产品牌有的价廉物不美,而且洋品牌似乎也不太争气。有人担忧地说,不只是市场份额如何变化让人看不明白,中国数以亿计的为人父母者也看不懂了:我的孩子到底该吃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容易。监管部门的难题和挑战在于,面对发展迅猛且鱼龙混杂的儿童食品市场,不仅要不断制(修)订相关的产品标准,还要在监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向多个监管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稍一疏忽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一段时间内,某品牌的奶粉是合格的,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个“放心品牌”却可能又出现了问题。这必然使不少消费者对监管力度产生质疑。而一旦消费者对市场和政府监管产生了双重的疑惑,广大儿童的健康环境便会受到威胁。
消费者的当下心态,既有对某些厂商无视儿童身心健康安全的愤恨,也有对政府监管部门市场整治要求的更高期望。
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呼吁:无论是洋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儿童用品生产者都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享受竞争对手受困不良新闻的暂时快感,不应该仅仅考虑如何利用竞争对手的错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最最重要的一条是好好审视自身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信誉度,时刻保证自己产出的商品都是合格产品。几亿儿童构成的消费市场,虽然利润空间巨大,但他们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