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甘肃省永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在分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加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的实施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认证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我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并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更高,不仅要品种优良、营养丰富、风味和口感好,而且在加工过程中拒绝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人工合成色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卫生和安全性方面,人们关注食品是否有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细菌超标等问题。但是近些年,由于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1. 我国农产品生产现状
1.1 我国农产品生产总量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作物生产面积大,既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的消费大国。200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中,粮食种植面积9941万公顷,产量42067万吨;棉花种植面积511万公顷,产量487万吨;油料种植面积1497万公顷,产量280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91万公顷,产量53960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92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4690万吨。
1.2 农产品中安全优质产品数量少。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开始了绿色食品认证工作。2001年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市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后,又开始了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截止2003年12月20日,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产品实物总量3260万吨。主要产品产量:大米225.6万吨,面粉41.9万吨,食用油21.3万吨,水果184.3万吨,茶叶12.9万吨,肉类10.1万吨,液体乳及乳制品182.6万吨,产品年销售额723亿元,出口额10.8亿美元,出口率12.4%;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514万公顷。从产品结构上看,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占56.5%,畜禽产品占17.1%,水产品占3.3%,饮料产品占17.0%,其它产品占6.1%。2003年是开展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的第一年,首批产品认证于四月份启动。经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企业总数达到102家,产品231个,其中由AA级绿色食品转换成有机食品的企业24家,产品40个,产品实物总量13.5万吨,产品年销售额9.1亿元,出口额3988万美元,出口率86.4%,认证面积61.9万公顷。我国绿色、有机食品在农产品生产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市场竞争力强,在农产品出口中优势明显。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投入品未能彻底杜绝,限制使用的投入品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多种农药随意混合或使用剧毒农药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人体造成直接和潜在危害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而引发的人畜中毒,以及对外销售农产品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退货、终止合同、停止贸易往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信誉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从前几年的吊白块、瘦肉精、氯霉素等,到“劣质奶粉”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人们几乎到了“谈食色变”的程度。
2. 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差。我国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大,缺乏生产过程的监控,自律意识淡薄,生产过程中存在使用残效期长甚至剧毒的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2.2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等不健全。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对农产品追求的目标仍然是数量,还没有把质量和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一些很好的标准化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和执行,有些违反标准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农产品的流通、销售、质量监督管理等环节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和管理上的缺位,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农产品标准、监测、认证、执法等体系不健全,对质量安全不合格的农产品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大多数农产品未经质量安全检验便进入了市场。
2.3 农产品检测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现有的检测机构以及相应的仪器设备人员等都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设备简陋,手段落后,经费不足,检测方法不配套,检测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不能进行全面检测和监督,与国际上的农产品检测技术差距较大。同时现有的农业标准实施力度小,还没有形成完全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标准体系。
2.4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与劣质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还很普遍,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竞争力和质量安全的监管。
3.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建议
3.1建设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强调抓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五个关键环节,应坚持从源头管理入手,推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搞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对基地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或有机食品、出口产品基地及原料基地等的建设力度。在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基地内,对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出口基地实行档案化、身份化管理,并开展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切实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良好的生产环境。
3.2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防止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对不按规定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由各级农业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对所有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实行业前培训、持证上岗,严格界定经营范围,特别是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并进行专卖。对农药、兽药、化肥、种子、饲料及添加剂等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通过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品种,限制、禁止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的研发力度,加速开发生物型安全农业投入品,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打假扶优、创新经营等方式,促进农业投入品市场的净化,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完善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法律法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尽快制定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安全的有关条例和法规,从法的角度规定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对不安全的农产品依法进行查处和销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业部开始筹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全国规划建设了280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其中已有12个质检中心获得国家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175个质检中心获得农业部授权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同时,各省(区、市)都在整合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地市县建立了以速测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充分发挥基地检测、市场速测、定点抽检等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4加大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的实施力度。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农业部已制定的农业国家标准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余项,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行业标准199项,农业地方标准1.6万余项,组建全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多个,标准范围和内容延伸到了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规模化生产水平低,标准化生产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质量安全水平很难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制定和普及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地方农业质量标准等体系的建设,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分别达到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向广大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荐和介绍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农业标准的应用,逐步实现我国农业标准体系和标准管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
3.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下,培育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是实现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组织,能够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进行标准化生产,将农产品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品牌做精;并通过各种营销方式,真正实现产、供、销一体,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降低市场风险,有效抵御国外农产品的冲击和对外贸易的技术性壁垒。同时把基地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质量监管中作用,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发展品牌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实行“两头”把关,有效地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
3.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积极探索农产品标签标识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网络,创办市场信息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及时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从而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化进程。推进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制度,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通过农产品认证,为市场准入提供“通行证”,推动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