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安全» 技术评估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技术评估与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7-04 | 
【 字体:    

谢成光

四川省青川县畜牧食品局

1技术评估

1.1技术的概念  技术是一个受时间制约的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们对技术也有不同的理解。古代表现出来的是简单改造和获得物质的手段、方法;如钻木取火、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等等;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机器生产时代,在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各种机器、设备,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此时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工具、机器,人们把技术定义为物质手段的总和;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技术又增加了新的涵义,科学知识的因素增多并已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活动中的物质手段不仅指原来意义的工具、机器等硬件或硬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后产生这一概念,指有形的部分,与此相对的驱动计算机应用的程序等无形部分称为软件),也包括标明工具、机器等设备的相互作用方式和过程的软件或软技术;进而生产活动中应遵循的管理、技术规则、程序、标准等也包含在内。由此可知,其外延在不断丰富,内涵在不断完善。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经验、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等的总和。因此,技术是一个系统,并表现为一种动态过程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主体与客体在过程中的统一。

1.2技术的属性  既然技术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那么就决定了技术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

1.2.1社会属性  人们在运用技术使自然人工化,即改造自然和实现对社会的调节控制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严格制约,即对技术的发展方向、重心、路线、速度和规模等都起着影响或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任何技术都是由人开发的,用于改造特定对象,因此有它特定的目的性。没有目的性的技术是不存在的,而实现其目的性必然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政策、军事、科学、文化、教育、民族传统和心理素质、宗教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农产品短缺时代,人们关注的重心是确保农产品供给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此时即使是技术本身的缺限导致产品质量存在一些问题,也不会格外关注。如在发现用于治疗人类呼吸道疾病的药物――盐酸克仑特罗对动物生长发育有正向影响,可加速生猪生长、提高其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因此国内一些企业将它作为秘密武器和高新技术加以运用。虽然已经知道它的药物残留作用,但管理机关并没有意识到它影响的严重性,某些地方还组织推广。后来出现的大规模中毒事件才引起关注,国家适时禁止了该药在食品动物上的任何应用方式。由于人的认知活动受到时代的制约,技术发展也就会受到社会的制约,这就表明它具有社会性,而技术的社会性是社会本身各种过程的反映。从技术的社会性出发,技术的任何开发、应用都必须考虑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

1.2.2技术的自然属性与正、副效果  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只有遵循了自然规律才能够达到其目的,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都要造成一定的自然后果,人类就是利用这些自然后果(正效果)为其服务。但是,技术的自然后果并非唯一,有的可能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即副效果,如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农药导致农残,农膜导致白色污染,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等等。从技术的自然性出发,技术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具有可持续并与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人类社会相协调的观念。

1.3技术评估

1.3.1评估的由来与概念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享受到了技术革命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好处后,形成了对它的盲目追求和不计后果地推广使用,却导致环境破坏与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在反思自身的行为后,逐步发生了技术价值观念的改变,即不但要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同时还要得到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对一些负效果变得再也无法容忍。DDT虽然使环境中的昆虫暂时减少或消除、农产品产量提高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但美国作家列古尔?卡尔在《寂静的春天》(1962)中揭露出农药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及农药残留与生物浓集等负作用后,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和反思。促使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重视技术活动产生的结果是否与原计划相悖或相符,并进一步设法描述这些结果的有利性或缺陷。黄擎明等(1990)认为技术评估是采用科学的方法,预先从各个方面系统地对技术实践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其首要任务是研究今天的选择对未来的影响,核心是区分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有害的。有的又称之为技术评价,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首先,是确定技术的价值观念;第二,是利用这个价值观念来指导和评估该技术实施后对实施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带来的可能影响;第三,是技术管理,即利用评估结论来制定政策,并采用措施,将技术控制在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技术评估本身是一个管理方法。

1.3.2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的主要类型和方法。这是每一个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组织都应该掌握和运用(不管你是否认识到这个问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的方法。

①发现问题  对某些新技术如新兽药、新饲料等化学物质进行环境、毒理学方面的技术评估,以确定是否对动物存在残留或有害,对环境是否有害。欧盟于是2004年实施的《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办法》规定,凡可能具有安全影响的化学品均应进行安全性评估;FAO最近颁布的《植物生物风险防范纲要》已被130多个国家作为本国评估活体转基因生物(LMO)是否会对其植物有害的标准。这些评估并非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改变不断进行再评估。主要采用定性、定量相给合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常常使用实验动物进行毒理学实验,以确定对实验动物是否有毒,或在什么条件下、什么剂量下有毒。对新的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分析,如药物的急性毒性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而慢性毒性需要数月乃至数年、数拾年的时间才能最后确。今天的社会组织往往急功近利,欧洲的制药企业在1950年代开发了一种药,因解决了妇女怀孕其间的反应而大受欢迎,并被迅速推广到除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这个药就是著名的“反应停”(酞胺哌啶酮),但后来出现了严重的导致“海豹婴儿”的“反应停事件”,这就是技术评估不充分的直接后遗症(美国对此事的评估很成功,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据研究,这种药物在中国化装成另外的商品名进入了国内医药市场)。将某些抗生素直接用作畜禽饲料添加剂虽然可以提高生产率,但动物抗药性的增加以及药物残留导致人类健康风险等问题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欧、美等发达国家才禁止了绝大部分抗生素在食品动物养殖上的运用。

②解决问题  出发点是寻求解决食品动物生产中已存在(含潜在的)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如氯霉素易在动物体内残留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必须在动物上禁用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国家已禁止了该药在动物上的任何应用,并开发出了大批抗菌新药,可以完全替代这种抗生素。动物传染病,病源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农残、药残、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的控制策略等,均需要采用定性、定量的实验方法,以及专家调查法、脚本法、德尔菲法、案例分析、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系统动力学模拟、综合评价,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等科学方法,以制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③目标导向  用来评估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可能性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途径,从而指导实际工作。它更多地运用于管理工作中,为人们理清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方法来指导、分析和管理当前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欧盟在上述“规定”中还要求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以确定其处理危害的费用是否小于它所产生的效益(只有当处理危害的费用小于它所产生的效益,才是可行的社会才能接受这种技术)。

1.3.3技术评估的标准和主要术语  技术评估的标准归纳为两条:技术的合理性和社会的合意性。

①技术的合理性  判断技术是否合理,有两个标准,一是技术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效率性。所谓先进性是指支配自然界的能力,如原始的筑路技术是用火烧水击、肩挑背背,人海战术;随着技术进步,逐步过渡到使用炸药、风钻、推士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所需人员不多。先进性是一个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概念,有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就意为着是最先进的技术了。效率性是指技术的效率、效果,越先进的技术效率应该越高,仍以上述筑路为例,采用爆破技术和推士机和挖掘机后,与最原始的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上千乃至万倍以上。动物饲养过程中采用蛋白质平衡技术与采用氨基酸平衡技术相比,后者更符合动物生理习性,效率更高,总体上更加节约资源,产品的质量也更好。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所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就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标准,我国达到和采用这种标准越多,表明我们的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就越高;然而,现实是我们与这一标准还有巨大的差距。

②技术的社会合意性  任何技术,特别是将现代技术放在更长的时间中去考察,副效果往往是非常明显的;而只从某一个时间切面看,正效果非常好,前面所描述的DDT、反应停就是这方面的最佳例子。用这个技术观去检视先进技术或技术发展不一定就是技术进步。只有那种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相对稳定,即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谐的,才能称为技术进步,因为技术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人类社会。技术的合意性标准要求一切技术开发应按照有益于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控制。如人类胚胎的治疗性克隆,在美国是被禁止的;而英国是被有条件允许的,即在胚胎形成的前14天是可以的,英国政府于2004年8月11日向纽卡斯尔大学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份克隆性人类胚胎的执照。转基因农产品在美国只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后是允许上市销售的,欧盟至今还有强大的反对势力,因为人们认为这种人工改造食品的安全性还没有得到最终确认。由于人的价值观、技术观在不断发展,导致了技术的社会合意性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1.3.4主要术语包括以下几种

①主效果  是开发技术所预期的结果,如饲料中添加砷制剂可提高生产率(但砷对人体健康存在安全风险,故在无公害生猪饲养中禁止使用该添加剂)。

②副效果  是非预期的结果,副效果有正有负,一般多为负效果。如在开发抗寄生虫药物――左旋咪唑时发现有一种副效果,它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这就是正向副效果;氯霉素影响机体的造血功能就是负向副效果,也称为负效果。

③波及效果  是技术带来主效果以外的波及表现,广泛的影响。如修建大型水电站,会对相当大的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有些情况下还是得不偿失的,如某些植物或水生动物等的绝灭。美国正是从这一技术观出发,决定大规模地撤除水坝;我国政府也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水坝建设持慎重态度,尽管一些企业以及为他们代言的“经济学家”从经济学角度一再向社会宣称如何如何的好。

④影响  技术带来上述效果和影响的全部。

⑤受影响主体  受到该技术后果影响的全部对象,如水坝对当地人的身、心和财产、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宝珠寺电站使四川省青川县的黄金宝地――沙洲永远失去昔日辉煌,并导致上万人口生活处于长期的贫困状态。在猪饲料中加入瘦肉精可以提高其产出率,但将这种猪肉供应市场,不但会导致食用者中毒,严重者还会死亡,同时会引起社会不稳和政府信用丧失,即消费者、社会、政府的公信力、国家的食品信誉等都受到影响。

⑥影响控制的可能性  针对负面影响,采取对策以减轻或消除这种可能性,以及这些对策实施的难易性等的评估,这是技术评估的重要环节。技术方案最终能否实施主要取决于对影响的控制状况。德国从保护环境这一技术观出发进行评估,塑料袋虽然方便了人们生活,但对环境污染的控制难以有效实施,唯有禁止其使用,才是完全消除其影响的最好方法,于是在上世纪末禁止其使用(包装袋改用再生纸)。我国在引进植物新品种时,由于技术评估不充分,结果出现外来生物入侵这一新的严重问题;在引进动物品种时,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一些外来病种随之侵入国内。现代畜牧生产技术如牛的冷配很可能出现重大技术问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完善的技术评估以及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并果断处理是控制和消除这些影响的最佳办法;1980年代我国在引进种羊时带入了羊痒病,当时的处理堪称控制和消除影响的范例。

⑦不可逆影响  实施某项技术后,事物将不能恢复原来的状态。这也是技术评估最关注的重要问题,充分评估这种影响的范围、程度,权衡利弊,特别是涉及生态环境的不可逆影响一般应考虑放弃。如在高原地区修建水坝,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因此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国家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正是考虑到实施技术对当地环境的影响问题,才在施工中将工作区域的表层植被分离出来并精心管护,待工程结束之际再将它还回原处定植成活。

2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政策选向

  经过近二十年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实现了畜产品从总量不足到供给相对有余,而且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出品。畜产品质量安全虽大为改观,可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由于质量安全水平的增长满足不了人们需求的增长,导致其进口幅度连年大幅度增长,2003年已达到创纪录的33.6亿美元,贸易逆差达6.4亿美元;而2004年上半年的贸易逆差达6.3亿美元。要看到这个问题的实质所在,并以全新的技术观念指导畜产品生产、管理、服务,为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1农业生产环境。经济发展到哪里,污染就扩散到哪里,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规模化养殖的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粪便导致大气、土壤、水体污染,长期的重金属超标使用还可破坏土壤有机结构,恢复非常困难,而且还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农业环境既是一个自然环境,又是一个农(畜)产品生产环境,还是一个人类生活居住和享受的环境。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居环境正是我们奋斗目标和追求的理想境界。发达国家基于这个技术观念,有的才将环境保护机构置于政府农业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农业环境调查与监测,建立农业环境保护制度,控制和治理其污染。

2.2分散和小规模家庭养殖方式不利于组织标准化生产,制约质量安全发展。应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促进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的发展。

2.3养殖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低,对商品性食品动物安全生产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培植优质安全畜产品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

2.4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及其人员素质,管理理念、法律、工作力度等,与这一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支撑、技术评估机制没有在基层得到很好地组建和实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解决法律真空和确定监管目标;建立权威和高素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展开切实有效的监管工作。可考虑参照美国(农业部)的模式,在农业部内组建承担全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动植物健康检查(验)局、食品安全检查(验)局,以实施全国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5农残在粮食作物(饲料)中虽不十分严重但却较为普遍,饲料原料中细菌、真菌及其毒素(特别是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饲料原料污染控制难。高铜、高铁等重金属超标饲料添加剂仍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加之生产、经销商的误导和养殖业者的错误认识与使用,不但导致重金属污染环境而且导致其动物体内的残留。加强农药和饲料监管,净化饲料市场,提高生产者素质和科技水平。

2.6动物福利条件差。饲料、饮水的卫生,以及营养物质的定时、定量、定质差。部分畜舍阴暗、潮湿、狭窄,冬不保温夏不避暑,卫生条件差,高密度养殖。动物长期处于一种非福利或应激状态,不但产品品质不高,还有发生动物疫病的风险。建立动物福利的技术观念,加强和改善动物养殖福利条件,监督落实动物福利制度。

2.7低素质的临床兽医与难以规范管理的兽药经营秩序以及长期的抗生素滥用,出现兽药残留、动物耐药性增高;导致食品动物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甚至存在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耐药性的增加,使动物疾病控制风险增大,又缩短了药物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增加了疫病爆发的风险。建立执业兽医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标准,加大兽医科学教学力度;强化兽药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和使用兽药的行为,迅速提高临床兽医诊疗水平。

2.8畜禽品种生产效率低,品质不高,效益不好。国家应从扶持农业发展的角度,增加对畜禽良繁体系的支持,加大品种改良工作力度,尽快提高其整体质量水平。

2.9社会监督的力度和质量还不够。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宣传,让社会监督形成强大的力量,促进和约束政府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会促进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畜产品。

2.10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公众意识还不足。加强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11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淡薄,对自己的产品及服务是否会对社会构成危害缺乏足够的关注。应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监管和宣传教育,落实生产者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的新理念。

3结束语

技术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畜产品生产问题也就是技术问题。然而必须看到,任何一项技术它既可以带来正效果,同时它也会带来负效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建立以人为本,与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观念,更加注重这些负效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同一技术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负效果,这就要求每一个生产、服务和管理单元开展动态的技术评估,才能适应时代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