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安全» 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09 | 
【 字体:    

陈方永1  林媚1 方文敏2

1.浙江省柑桔研究所 黄岩 318020:2.黄岩新前街道办事处农办 黄岩  318020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后WTO时代全省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的一些具体意见、建议,旨在对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产生启迪作用。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意见


1.农产品生产现状。据2002年浙江省年报统计,全省农产品产值为1101.86亿元,比上年增长4.2%,主要为农林牧渔四大块、15大类。其中,农业511.42亿元、林业60.84亿元、牧业205.09亿元、渔业324.51亿元全省农产品内销占95 %以上。外销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为辅,创产值38.5亿美元。据初步了解,全省有70%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农产品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堪忧,一些地方柑桔罐头、西兰花、水产品出口农药残留量超标严重,退货不断。省工商局<<食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报告>>显示,食品总合格率为88%,部分食品合格比例只有53%。2003年食品安全十大问题中,有9件涉及食用农产品问题。概括而言,全省农产品生产现状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

1.1分散经营多,规模经营少。由于分散经营不成规模,标准化、科学化的生产操作规程形成不了气候,大多数农民凭经验生产管理。现有农产品经营多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单位,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经营的户不到总户数的1%,绝大多数农户生产经营面积不超过0.33hm2,人均只有0.06hm2。

1.2质量差的多,优的少。现有农产品能够经过有关部门认证,达到绿色食品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户凭经验管理、生产,产品承袭统货销售,精品意识有言之而无及。

1.3综合素质弱的多,强的少。现在在一线生产的农民绝大多数是“3860” 部队。即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人自身生产技能差、体质弱,文化素质低。作为主劳力的农民已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经商、打工去了。农民性质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传统名誉。这些农民即使是有空回家,其农事生产也不会去钻研。而在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集结城市长期长年在外打工。故在一线的高素质农民数量十分有限。

1.4内销品种多,外销产品少。由于前述3方面的原因,全省农产品都以本省、本地销售为主,出囗国外的农产品不到5%。这与美国、巴西、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

2.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2.1体系缺乏配套。现有的生产管理、科技推广、质量监督、供销等部门自成体系,它们总体上各自为政,没有配套合作。例如,农产品环保质量认证,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绿色产品,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有机食品。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农民、企业麻烦颇多,为此他们常有微辞。

2.2重收费轻服务。有资料反馈,全省农产品监督检测机构现有55家,检测业务人员281人,年检测量为10000批次左右。实际检测人员和检测单位远远不止。因为,一个县基本上都有农业、技术监督、环保三家职能部门,由此都有隶属的质检部门,加上每个地市都有科研机构,因此,按平均一个地市60个质检人员计算,全省起码超过1000人,检测机构也不少于100家,只不过有的机构没有资质而已。现有的职能部门对农民而言不大喜欢,它们来者收费,基本上以收代管,乃至以罚代管。现有的农贸市场其农产品进场很少经过检验检测。地市级农贸市场的检测室只是装样应付检查而已。而对于一个辖区范围内的技术、信息服务没有系统性、综合性动作,一些植物检疫等流于形式,靠用户送样检测决定是否合格。这种做法,名义上帮助、扶持农民促进产品销售,实际上图双方一时之利损害一个地方的长期信誉。

2.3行政干预严重。对假冒伪劣产品,有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进行打击、整顿,但一些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但不支持职能部门工作,反而设法设置障碍,帮助不法分子逃脱责任。不然,2003年中央电视台爆光的浙江几起轰动性事件为何仅其所为,在此之前难道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媒体一点消息都没有?

3.对策

3.1理顺主管部门关系。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相信原来多头管理的机构得到有效缩减。在此情况下,仍然要注意部门之间的沟通,注意信息的相互反馈。要在政府领导的安排督促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情况交流和政策探讨,尤其是执法情况。此后,政府领导要进行阶段性的执法检查,通报执法情况。要按照浙政发[2002]1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对现有的检测机构进行招标整合。

3.2建立强有力的合作生产体系。农产品要获得高效益,首先建立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农民们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觉得要站稳市场脚跟,必须建立合作紧密、利益攸关的联合组织。必须实行合作社领导下的产供销分离,而利润则按贡献大小分配的新型的经济联合经营体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各方自愿的原则,吸收科研、流通等部门参与入股。农业部合作社试点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农民自发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社,5年来合作社已发展到400多家。这些合作社完全是农民自已的意愿,而不象计划经济时代农民被强制性加入带有行政色彩的供销社,实际没有管理权。台州市农民的实践表明,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其经营效益既高于单家独户的效益,也远远高于国有、集体企业的效益。临海市涌泉镇柑桔专业合作社2001年由农民自发组织吸收500多户桔农参加。次年,该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供水、统一除虫,统一采摘、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的“八统一”规定,这样做,当年各户的柑桔价格比没有入社的农民高出0.50/kg元。同时,合作社积聚了30多万元利润用于品牌宣传、刊物征订等公共事务。2003年,农民入社的人数达到1300多户,经营面积扩大到2000hm2,合作社成为临海市最大的柑桔产销联合体,当年入社农民的柑桔收入同比增加0.70/kg元,合作社利润达到50多万元,涌泉牌柑桔还被农业部命名为绿色产品。

3.3建立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单位向科研单位寻求技术支持,这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而且有利于技术连贯,同时科研单位也满意。有实力的经济组织可以吸引科研单位联建或成为科研单位的试验基地。总之,没有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就不会有持久高质量的产品。

3.4建立检测服务招标制。现在,一个实体要申报某一品牌,必须由主管部门下属的检测机构检测后才有效果,否则就无法申报。这种明显的行政权力垄断,很难说没有乱收费、没有用钱买品牌现象的腐败存在。为此,人们难以信服。应该把检测机构变为中介机构,把现有的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分离出来,业务由用户自愿送货,价格实行听证制度。切不可搞行政化管理,市场化收费,管理经营合在一起。

3.5建立产品质量全程监督体系。要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督体系。在此之前,要划分农产品具体品种生产的优生区和适宜区、不适宜区。同时,要从源头建立农药、肥料使用品种、时间、用量的登记、核实制度,出货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检测制度。然后根据进入市场档次标注等级。也就是说农民和企业、实体须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凡进入一般农贸市场的产品,可由市场等单位联合决定建立登记摊位的抽检测制度,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则要有随货的农药残留量检测报告、超市的复检报告,然后方可进入柜台销售。要使质量有保证,须有有效载体建立。从浙江省的实践看,建立公司+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是源头生产质量保证的根本。源头农产品生产加工要按标准生产,要根据一个组织员工的实际水平,把标准模式化使其易于操作。由此可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这里。农产品变商品的关?在市场,市场的亮点在超市。对于这2个载体,政府要着力扶持。各县要实实在在制订农贸市场改超市的时间表,对此,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没有行动计划。要从当地的消费水平出发,使计划切实可行。同时新闻单位要加强舆论监督作用,对各种典型案例进入深入报道,并展开述评。立法部门要展开调研,并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据浙江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消息,已有代表提案制订<<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省人大已将它列为一号议案。相信随着社会各方的重视,浙江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会得到较大改观。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