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安全»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02 | 
【 字体:    

申义珍  徐金晶
江苏省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225002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及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的全新命题。扬州市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下,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标准质量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为“三品”基地建设以及“三品”品牌的申报认定、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市场准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3年底,全市共投入农产品质量建设资金1400多万元,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40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34个、绿色食品37个、有机食品7个;118个农贸市场开展了市场准入;已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78个,总面积122万多亩;农产品安全质量明显提高,以蔬菜农药残留为例,2004年上半年合格率为97.8%,与2003年同期相比合格率上升6个百分点,与2002年同期相比合格率上升52个百分点。

随着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品牌效应越来越显著。具有“三品”品牌的农产品已初步展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为生产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高邮无公害双兔大米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以高于市场价10%进行收购,带动了1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的发展;绿色食品红太阳牌鸭蛋在上海、浙江等市场销量大幅上升;龙虬庄牌无公害罗氏沼虾吸引了浙江老板来高邮创办市场,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宝应湖牌无公害大闸蟹被上海几家大饭店指定为接待用品,德园牌有机大米在上海超市每公斤销售价高达9.8元;江都的绿色食品早晚小菜、食用油,仪征的无公害茶叶、邗江的无公害蔬菜都表现出良好的销售势头,许多产品在上海、浙江等地的销售份额大幅度提高;宝应的荷藕和邗江的樱叶由于注重质量管理,创立了无公害品牌,因而并未受绿色壁垒的影响,产品出口仍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为了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市政府于2002年成立了扬州市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领导小组,2003年又成立了“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季建业市长任组长,纪春明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工商、质监、财政、计委、科技、商贸、环保等14个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了既能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又有具体部门牵头负责的指挥管理体系与工作格局。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关于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知》、《扬州市无公害蔬菜管理试行办法》和《扬州市无公害农业投入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了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2003年1月,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门作出了《关于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决议》。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制定了《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004年5月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2004年度“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年度“菜篮子”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各县(市、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工作任务,并采取激励措施,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

(二)规范管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一是标准制定。两年多来,根据生产需要,我们先后组织制定省、市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40多项,基本覆盖了我市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六大类主要农产品。这些技术规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一起构成了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二是示范引导。两年多来,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共创建了无公害罗氏沼虾、无公害优质稻米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无公害长江水产品、无公害荷藕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无公害蔬菜、无公害银杏、无公害稻米等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个,为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开创了新的局面。

三是普及推广。为使广大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标准实用技术,市农业局将我市2002年制定的27个农业地方标准汇编成册,印刷了10000多份发放到基层。并多次举办了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实施“绿色植保行动计划”,强化源头控制。同时,根据区域、品种、管理要求的不同,为企业和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指导农民掌握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三)监控源头,建立“三品”认定认证体系

一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市、县两级高度重视“三品”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监管工作,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2003年3月和8月分别有40个和61个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1月份江都市顺利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12月份又有36个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至2003年底,全市通过省无公害产地认定、发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04万亩。2004年上半年宝应县、高邮市两个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县又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总检测面积达168万亩。

在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同时,根据《扬州市区蔬菜基地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会同邗江区政府在杭集、沙头等乡镇率先启动建设为城区市民服务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建成标准化的为城区市民服务的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已有近7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初具规模。

二是组织“三品”申报、认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最终的物质体现形式,其质量安全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2003年,市有关职能部门克服“非典”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紧紧围绕“三品”申报认证,普及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知识,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并于8月和11月份两次组织有关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共有70 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有11个绿色食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拿到证书;4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品牌。至此,全市已经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产品178个。

(四)明确职责,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部门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的基本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在基地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001年11月,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市编委于2002年5月14日正式批准建立“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共投入300多万元配备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培训了检测人员,并于2003年9月24日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计量认证,11月28日又顺利通过省农林厅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考核验收,正式成为江苏省农产品监督检验测试扬州中心。2004年8月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为全国无公害认证检测机构。目前中心已具备87个项目,共170个不重复参数的检测能力和法定的检测资质,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进行环境检测,对主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各县(市、区)也先后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机构。仪征市、邗江区、江都市、宝应县、高邮市经地方编委同意,成立了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就近快速检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已初步形成。

(五)开展监督监测,保障“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肉”,引导安全消费,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有计划地开展了“放心菜肉”的监督检测。

一是实施例行检测。2003年在市区确定了时代超市、广润发超市、百盛商业大厦食品超市、扬州亲亲畜禽制品有限公司、扬州西郊屠宰场5个“瘦肉精”监测点和8个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点,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样检测,并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对比分析,为开展市场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分别于2003年4月、7月、9月、12月和2004年4月、7月对本市监控点内来源于安徽宿县、江苏淮安和本地高邮、郊区等地的生猪共抽检样品382个,“瘦肉精”检测结果全为阴性。

蔬菜的质量安全是市民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为了让市民了解市场不同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检测中心对定点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蔬菜基地和超市生产销售的主要蔬菜品种应用农药残留速测仪进行抽样检测。2003年4月底对34个主要蔬菜品种,抽测325个样品,平均合格率93.5%;6月24-25日,对22个主要蔬菜品种,抽测蔬菜样品497个,平均合格率84.7%;7月22-27日,对51个主要蔬菜品种,抽测各种蔬菜样品1947个,平均合格率91.9%;9月21-24日,抽测了1214个,平均合格率93.9%;11月20-23日,抽测了1409个样品,平均合格率95.1%;12月25-28日,抽测了235个样本,平均合格率为98.2%。从不同阶段抽检的情况分析,均比上年同期的合格率有显著提高。同时,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利用气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对比分析,对蔬菜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残留和4种重金属残留进行动态检测分析,2003年共检测各类蔬菜147个,为开展市场速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开展市场准入。为了确保广大市民真正吃上“放心菜”,市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在2002年6月开展市场准入试点的基础上,对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试行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先后投入12万元,新建了检测室,购置了2台速测仪,招聘、培训了12名检测员,从2003年3月17日起,对进场交易的蔬菜进行强制性检测,为进场交易的菜农、经纪人和经营业主提供24小时免费检测服务,严格把好进入本市的蔬菜质量安全关。同时,在市区有一定规模的20个农贸市场(超市),按 “五统一”(统一挂牌,统一设立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区,统一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培训检测人员,统一建立登记台帐)的要求,开展了市场准入检测。此外,市工商局和各县(市、区)工商局专门配备了6辆12315“放心肉菜粮”流动检测车,扩大了检测覆盖面,对提高检测效率、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全市市场准入检测单位从2002年底的19个增加到2003年底的118个,占全市市场总数的69%,市场准入检测工作已在各县(市)城区主要农贸市场和重点乡镇全面展开。

三、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投入的资金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农业环境监测、“三品”基地建设、“三品”品牌申报认定、市场准入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抽检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的需要,亟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投入机制。

二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健全。市场准入工作发展的势头虽快,但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水平还较低,市场主办单位的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农贸市场的准入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市场准入的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缺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监管工作的难度较大。如不合格农产品的处理,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和品牌保护等问题,一时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国家必须尽快出台《农产品安全质量法》。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