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安全»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5-23 | 
【 字体:    

张仁堂1,牛竹梅2,乔旭光1,刘  维2
(1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安  271018;2山东省委党校,济南  250000)

摘  要:通过对入世后绿色技术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对绿色技术壁垒的内涵及种类的研究,指出了在应对绿色技术壁垒中农产品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与应对策略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短期和长期战略措施。
关键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技术壁垒

2001年11月10日,我国经过了15年的努力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可在为之带来的无限机遇兴奋不已时,出口贸易中出现的绿色技术壁垒正在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因而,研究绿色技术壁垒的内涵、种类以及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1  绿色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关税壁垒曾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但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影响越来越大。技术壁垒将成为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环保为目的的绿色技术壁垒,并且其影响越来越显著。绿色技术壁垒的出现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2002年1月25日,欧盟委员会通过决议,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紧接着,挪威、捷克、匈牙利、英国等也做了类似规定。2002年2月底,欧盟通知各成员国,对其市场上的中国蜂蜜进行强制检查,对不符合其技术标准要求的货物予以查封、退货或销毁。随后,挪威、沙特等国也纷纷效仿。日本、加拿大、美国以及香港等市场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蜂蜜的检验。在茶叶的出口方面,欧盟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加到了新标准的56项,部分农药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200倍以上,使对欧盟的茶叶出口减少了37%,出口受阻。2000年,日本生鲜蔬菜进口达到80t左右,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出口蔬菜占日本进口蔬菜量的40%,品种超过50个,成为日本最大的蔬菜出口国。由于从中国等地蔬菜进口迅速增长,目前日本农水省对每天处理进口检疫的件数设置上线,以保证检疫质量,防止有害动物植附着在进口蔬菜上传入日本,并且宣传中国有2.8%的蔬菜不合格,进而加大针对中国的食品检验,检查范围由6种农药扩展到40余种,并将检测限度提高了200多倍,致使我国大批蔬菜出口受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绿色技术壁垒的内涵

2.1  绿色技术壁垒的定义
绿色技术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主要指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依据有关的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得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可有效地阻止外国,特别是环保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口,为本国市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障碍之一。
2.2  绿色技术壁垒的内容
发达国家借保护环境、人类动植物的卫生、安全健康之名,对商品中的有害物含量制定较高的指标,从而限制商品的进口。
2.2.1  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
2.2.2  绿色环境标志  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欧共体的“欧洲环境标志”等。我国产品为了进入上述市场,必须得到“绿色通行证”,即“绿色环境标志”。
2.2.3  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指能节药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市场广泛流行。绿色包装制度包括可再生回收再循环包装、多功能包装、以纸代塑料包装。为推动“绿色包装”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纷纷制定有关法规。德国1992年6月公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奥地利1993年10月开始实行新包装法规。英国制订了包装材料重新使用的计划,要求2000年前使包装废弃物的50%~75%重新使用。这些“绿色包装”法规,为发达国家制造“绿色壁垒”提供了可能。它们借口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包装不符合其要求而限制进口,因此不断引起的贸易摩擦。
2.2.4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海关的卫生检疫制度一直存在。乌拉圭回合通过的《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成员国政府有权采取措施,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确保人畜食物免遭污染、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而造成的危害。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以此作为控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重要工具。它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由于生产条件和水平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很多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严格标准,其出口到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受到很大影响。

3  我国在应对绿色技术壁垒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对绿色技术壁垒影响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认识不足
虽然许多专家学者早就研究,甚至提醒绿色技术壁垒将对我国的经济有深远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决策者和广大企业家来说,似乎还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就现实的状况而言,是难以应对不断强化的绿色技术壁垒的。
3.2  应对绿色技术壁垒面临管理上的难度
在对各种产品制定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时,这个指标是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还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如把绿色技术壁垒的技术指标定义为环境标准,则应由环保部门制定;如定义为产品的技术标准,则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可是目前这种指标是环境标准,还是产品标准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也不能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标准。
3.3  应对绿色技术壁垒在技术上也存在较大难度
过去我国对一般产品在环境方面没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故也没有进行这方面检测试验的设备。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这方面的检测技术能力还不能适应建立绿色贸易防线的需求,今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其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3.4  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基础研究不够
任何一个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是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在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方面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工作还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我国绿色技术壁垒的技术指标体系,也是有很大困难的。

4  我国应对绿色技术壁垒应采取的措施

4.1  短期措施
4.1.1  研究发达国家的贸易制定和运作方式,以及在绿色技术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战略和措施。从中找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内容,为确定我国的绿色技术壁垒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同时,应尽快组织与此有关的政府部门和科研部门组成强有力的科研队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系统地研究我国应对绿色技术壁垒的战略措施,以及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指导思想,为应对绿色技术壁垒打下强有力的基础。
4.1.2  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检验检疫法规体系。检验检疫部门应就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认真研究现行的国际环保规范和国际公约,大量收集国内外疫情资料,趋利弊害,防止他国利用现有国际公约及多边贸易体系环境规范的不合理性制造绿色技术壁垒。同时,我国应出台更多的检疫检验标准。
4.1.3  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案例。加强对案例和国家立法及贸易措施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对环保政策的理解,加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控制,规避国外的绿色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同时,在与有关国家发生农产品贸易摩擦时,能熟悉运用各种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确保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4.1.4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积极推行ISO14000国标标准和实施无公害的认证工作,加强国家间实验室的互认工作,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范围,使更多的出口农产品能跨越绿色技术壁垒。
4.1.5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修订与起草。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主要是由于部分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的提高,所以应及时了解这些新的质量标准,抓紧时间制定我国自己的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修订与起草。
4.2  长期战略措施
4.2.1  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实施绿色营销。建立绿色贸易制度就是把绿色贸易思想融入我国的贸易制度之中,成为开展国际国内贸易的一个基本思想和原则。这样既可以推动我国产品的绿色化,有利于冲破各国间的绿色技术壁垒,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以及与国际贸易制度接轨。所谓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
4.2.2  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的全过程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药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适应国际上绿色贸易的需要。
4.2.3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改革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对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有利的产品,使绿色贸易与销售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
4.2.4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构建绿色农产品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产业,以绿色生态产业代替污染严重的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构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体系,建立起我国的循环经济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 安然.面对绿色壁垒开展绿色营销.中国化工报,2002-1-1
[2] 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新华网.
[3] 胡圣浩.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中国营销传播网,2001-12-4.
[4] 万洪富.警惕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重视农业环境治理,中国食品网.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