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我国动物蛋白食物消费与饲料用粮供求分析

我国动物蛋白食物消费与饲料用粮供求分析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5-27 | 
【 字体:    

常平凡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  030801)


摘  要: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年均增长速度为9.79%。同期饲料用粮增长速度远远超出粮食增长速度。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例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甚为重要。
关键词:动物蛋白食物;饲料用粮;供求分析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饲料用粮增长已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本文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和相关预测研究,对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增长状况和饲料用粮供求形势进行分析。
 
1  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

1978~2002年,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猪牛羊肉、禽肉、禽蛋、水产品等[1])成倍增长,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人均增长了26.89kg,增长幅度为235.05%,年均增长速度为9.79%。比同期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快4倍多。除肉类、禽蛋、水产品外,牛奶消费也正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量快速增长。人均蛋白食物消费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得到实质性改善和提高,是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在食物消费上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得益于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优良畜、禽、水产品种的培育推广,先进养殖技术的广泛运用,配方饲料、全价饲料等的推广应用等。畜、禽、水产养殖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农民开辟了致富门路,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使我国畜、禽、水产养殖结构得到调整、优化,提高了畜、禽、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国食物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提供了保障。
我国肉食消费中猪肉比重大,占肉食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而国际上猪肉的平均消费比重在30%左右,牛肉在30%以上,羊肉在20%以上。我国牛、羊肉消费量不到肉食品消费总量的25%,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是未来我国肉食品生产发展和食物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禽肉是质量较高动物蛋白肉类,有益人体健康。与国际相比我国禽肉消费水平低,禽肉生产和消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我国劳动力优势在禽蛋生产中得到发挥,禽蛋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较高,禽蛋的市场销售价格低,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在西方发达国家,1kg猪肉的价格相当于1.5kg鸡蛋的价格;而在我国,1kg猪肉的价格相当于2~3kg鸡蛋的价格。我国禽蛋消费起点低,近年来禽蛋消费增长快,但绝对消费量仍低于国际水平,未来我国禽蛋消费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水产品消费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我国水产品消费以鲤鱼、草鱼、带鱼等为主,对虾、龙虾等高价值水产品比重低。如果水污染防治到位,坚持推行科学的休渔制度,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远洋渔业,水产品质量和产量将会有明显提高。水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消费量的持续增加,是我国进入小康社会食物消费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2  未来我国饲料用粮供求形势分析

我国每年畜、禽、水产等蛋白食物市场总需求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我国种植业每年为畜、禽、水产养殖提供约1.5亿t的饲料用粮,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3。没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国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t,增长到2002年的45705.8万t,粮食产量增加了15229.3万t,增长幅度为49.97%,年均增长速度 2.08%。而同期我国人均蛋白食物(猪牛羊肉、禽肉、禽蛋、水产品加总)消费量成倍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9.79%。比同期粮食增长速度快4倍。显然,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量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水产饲料用粮增长速度己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对我国粮食生产、饲料粮供给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
2.1  我国不同用途粮食的需求预测  表2中 1995~2005年数据是鲜祖德 [2] 对未来我国不同用途粮食需求的预测结果;2006~2010年的预测数据是作者的预测研究。虽然具体需求数量很难准确测定,但通过预测可以把握未来不同用途粮食需求的走势。从表2预测结果看,未来食用粮食的预测需求量呈稳步下降趋势,占粮食总预测需求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61.85%下降到2010年的50.60%,下降11.25个百分点。食用粮食比重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其他食物的替代,另一方面是由于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与食用粮消费需求相反,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重,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增长8.45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用粮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8.28%增加到2010年的11.79%,增长3.51个百分点。同期种子用粮预测需求量呈稳步下降趋势,具体见表2。
2.2  不同用途粮食预测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分析  根据表2中数据,可以求得不同用途粮食预测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尽管1995~2010年期间粮食总需求预测量每年以0.95%的速度增长,但食用粮食预测需求量每年平均以-0.39%的速度下降。而同期饲料用粮预测需求量则以2.88%的速度增长,工业用粮增长速度最快,年均为3.41%。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形成对食用粮食的替代,这种替代将促使粮食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的内部调整。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情况下,由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增长导向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有利于发挥粮食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种植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配置粮食生产资源的基本途径。但是,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生产能力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不同用途粮食需求的市场化调整,将会导致不同用途粮食生产的相互矛盾,即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快速增长将会形成对食用口粮的挤压,进而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带来粮食品种结构失调和粮食安全问题[3]。

3  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的几点措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表2预测结果看,1995~2010年,食用粮食需求将减少约1500万t,而同期饲料用粮将增加6000多万t,占到未来预测粮食需求总量的10%以上,是形成未来粮食供求缺口的主要因素。另外同期工业用粮也将增加约2400多万t,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市场供求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粮食单产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控制饲料用粮的过快增长,就成为未来几年确保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3.1  加快畜、禽、水产科学技术进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 
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从根本上要靠畜、禽、水产科学技术进步,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粮食饲料使用量,增加非粮食饲料使用量,采用科学健康养殖方式,发展无公害畜、禽、水产品生产,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减轻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压力。
3.2  调整畜、禽、水产养殖结构,减少饲料用粮需求 
在中、短期内要实现饲料用粮的有效控制,除推动科技进步外,还应积极调整畜、禽、水产养殖结构,增加草食畜、禽、水产养殖,控制粮食依赖型畜、禽、水产养殖,减少饲料用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增加草食畜、禽、水产养殖,有利于畜、禽、水产产品质量的提高,符合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3.3  发展草食畜、禽及水产,构建种植业、养殖业、草业三元食物产业结构
重视草原、草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把草原畜牧业纳入我国食物产业的大格局中,积极推动草业与我国畜、禽、水产养殖的协调发展。在调整畜、禽、水产养殖结构的同时,还应协同调整种植结构、饲料结构和饲草结构,在确保粮食供给前提下,通过间、混、复、套等栽培措施,适当增加高产优质饲草种植,改变料草结构,构建粮(食用粮食)――料(饲料用粮)――草(饲草)三元种植结构,加大农业产业内部的关联程度,促进种植业、草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3.4  利用市场力量来促进畜、禽、水产养殖结构调整
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畜、禽、水产等各种蛋白食物的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从食物营养和健康的角度,食草畜、禽、水产品质量要高于食料畜、禽、水产品的质量。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利用消费导向和价格机制,拉开食草与食料蛋白食品差价,提倡消费者多食用通过食草生产的蛋白食物,是促进畜、禽、水产养殖结构向食草方向调整的有效措施。在强调市场机制的同时,要利用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加强对草场的建设和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的有效干预,促进我国食物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3.5  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培育和储备,提高粮食供给能力
缓解市场粮食供给压力的根本途径,在于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于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加大农业生产和科研投入,推动优良动植物品种培育,开发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和养殖技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储备力度,多管齐下,统筹兼顾,全面促进粮、畜、禽、水产生产能力的提高,满足人们对优质粮食和动物蛋白食物的需要,在提高动物蛋白食物消费水平的同时,确保粮食市场的充足供应和国家农业和粮食安。◇

参考文献
[1] 石扬令等.中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51-53.
[2] 鲜祖德主编.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5-6,237.
[3] 丁声俊.国家食物安全及其保障体系.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12:11.
[4] 中华人民共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999,2001,2003.

表1  1978~2002年我国人均畜、禽、水产品消费量

(单位:kg)

年度        猪牛羊肉     禽肉        禽蛋        水产品       鲜奶

1978        7.85        0.50        1.35        1.74       

1980        9.93        0.88        1.92        2.21       

1985        12.95       1.55        3.19        2.93       

1990        14.09       1.82        3.69        3.60        1.40

1995        13.02       2.45        5.11        4.84        1.51

1996        14.12       2.53        5.20        5.10       

1997        14.10       3.13        6.19        5.15       

1998        15.03       3.04        6.13        5.30       

1999        15.76       3.23        6.33        5.58        3.20

2000        16.60       3.76        7.10        5.83        4.16

200l        15.99       3.79        6.86        6.46        5.20

2002        18.16       5.38        6.97        7.82        6.86

 

表2  1995~2010年我国不同用途粮食预测需求量及比重变化(单位:万t)

年代   粮食总预测需求量   食用粮预测需求量 占粮食总预测需求量%    饲料用粮预测需求量 占粮食总预测需求量% 种子用粮预测需求量     占粮食总预测需求量%      工业用粮预测需求量      占粮食总预测需求量%

1995   45280.3  28007.4  61.85  11740.4  25.93  1782.5  3.94   3750.0  8.28

1996   46051.0  27713.9  60.18  12481.1  27.10  1762.6  3.83   4093.4  8.89

1997   46406.0  27379.6  59.00  12708.9  17.39  1814.4  3.91   4503.1  9.70

1998   47032.5  27450.6  58.37  13316.4  28.31  1758.5  3.74   4507.1  9.58

1999   47320.0  27193.5  57.47  13708.9  28.97  1689.4  3.57   4728.3  9.99

2000   47703.5  26962.5  56.52  14249.8  29.87  1613.1  3.38   4878.1  l0.23

200l   48251.4  26877.1  55.70  14744.6  30.56  1664.5  3.45   4965.3  10.29

2002   48634.0  26685.5  54.87  15142.6  31.14  1645.4  3.38   5160.5  10.61

2003   49188.5  26573.5  54.02  15611.5  3l.74  1638.6  3.33   5364.9  10.91

2004   49661.9  26476.9  53.31  16028.4  32.28  1634.1  3.29   5522.5  11.12

2005   50211.9  26369.7  52.52  16459.4  32.78  1629.4  3.25   5753.4  11.46

2006   49586.8  26186.6  52.81  16254.7  32.78  1645.5  3.32   5500.0  11.09

2007   50227.4  26244.0  52.25  16676.7  33.20  1656.7  3.30   5650.0  11.25

2008   50821.3  26299.9  51.75  17098.8  33.64  1667.6  3.28   5755.0  11.32

2009   51573.8  26354.3  51.10  17520.9  33.97  1678.1  3.25   6020.5  11.67

2010   52191.1  26407.2  50.60  17943.0  34.38  1688.3  3.23   6152.6  11.79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