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5-31 | 
【 字体:    

徐学平 卢洪 刘宣东
涟水县农业局 223400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未来农业的必由之路。涟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由于种种原因,农产品质量水平一直不高,近年来,该县从沼气建设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该文从涟水目前农产品质量现状入手,既总结了工作的成绩,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针对问题,该文作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主题词:发展 生态农业 加强 农产品质量 建设

1 前言

  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是大势所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之举,是落实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要求。

2 现状

  涟水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103.94万,拥有耕地129.85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3亩,农作物品种主要以稻麦为主。2002年7月涟水县通过江苏省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县验收,同年9月被国家农业部列入江苏省唯一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2004年被省农林厅列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截止目前,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总面积22.5万亩,涉及淮山药、优质稻米、胡萝卜、芦荟、草莓、朝天椒、浅水藕、菜豆、特色蔬菜等9个品种,引进优质农产品新品种15个,申报优质农产品品牌11个、标准化示范区6个,建设无公害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个,注册商标31个,其中畜禽类18个,粮油类13个,制订标准化操作规程10项,其中粮油类产品8项,畜禽类产品2项,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市场准入3个。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22万亩,农田林网面积达125万亩,农田林网率达96%,森林覆盖率达18.7%。2004年,全县拓植成片林4.8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0万亩,植树750万株。2003年,全县意杨实现增加值近1.2亿元,人均增收156元。全力以赴加快沼气建设步伐,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农民在化肥、农药、能源方面的支出,按照一只沼气池创造效益1000元标准,一年实现经济效益1100万元;全面启动并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建设工程,适应市场对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改善涟水县农产品品质,提升档次,增强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做法

3.1 加强生态建设领导,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为此,涟水县在总结几年来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建设工作、学习兄弟县区经验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力量,成立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农业、林牧、财政、质监、工商、环保、科技、粮食、金融、交通、公安等部门以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工作任务的分解、方案的制订和督促检工作,由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县的工作责任网络,保证这项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

3.2 深入宣传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建设工作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了使广大生产和消费者了解和参与这项工作,涟水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激发群众特别是企业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二是在县城区主要农贸市场、主街道、重点集市拉横幅,贴标语,设立宣传点,印发宣传资料、技术资料、禁止使用的农(兽)药品资料,提高群众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意识。三是从宣传典型入手,努力调动群众加入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积极性。紧紧抓住徐集乡严王村、陈师镇寿延村等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典型,通过各类媒体在全县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听着耳热,看着心动。让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理解农产品质量建设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意义,引导广大生产者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广大消费者树立科学、安全、绿色的消费导向,唤起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建设、产地认定推进工作的关注,以浓厚的舆论氛围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3.3 落实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建设有序开展。

由于涟水县经济基础和农业基础条件都比较薄弱,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小而少,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不高,开展农产品建设面临着种种困难,为此,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农产品建设。

3.3.1 以沼气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近年来,涟水县把沼气建设作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为做好该项工作,县政府给予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在省市以奖代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克服财力拮据困难,县财政想方设法调度资金,为沼气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04年仅在沼气建设上就安排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作为对建池农户适当补助,先后争取了国家、省级资金总额达294.5万元。对普通水压式沼气池每只补助200-300元,“一池三改”每户补助500-700元。

3.3.2 多管齐下,建设生态县。一方面进一步做大林业规模,全县已成片造林4.8万亩,建高标准农田林网10万亩,建设高标准绿色通道125.5公里,植树750万株;另一方面进一步壮大沼气规模。想方设法调动广大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全县已建沼气池1.7万口,建设沼气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33个,示范推广“猪沼菜”、“猪沼粮”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4.5万亩。推广“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厨)”1500户,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3.5万亩。通过推广“一池三改”、“一池多业”技术和整治村容村貌,带动农村进步与文明,努力把我县建成江苏省沼气第一生态县。

3.3.3 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净化农业生产环境,按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长效机制的要求,加强执法队伍体系与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杜绝和取缔一切违禁农(兽)药品的销售和使用,清理整顿污染源,保护好产地环境。同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按照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要求,不允许污染较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落户涟水,绝不走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老路。

3.3.4 加强农业质量体系建设。按照农业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认证认定体系建设,对新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继续加强环境监测,严格控制污染源产生。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试点覆盖范围,逐步由市场监管向基地检测、城区市场向乡镇市场、局部控制向全程质量控制的延伸。通过发展沼气,实施秸秆还田,施用沼液、沼渣,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控减农业投入品污染,有效地降低了对资源的损耗和破坏。

4  存在问题

涟水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起步阶段,离目标尚有较大距离。由于受农业发展层次以及经济基础的影响,表现在具体工作上不积极、不主动。主要问题有:

  4.1 对生态农业建设认识不足。一是对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目前,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已基本认识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价格比常规产品高,而对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二是对生态农业广阔的市场前景认识不足。大部分农民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往往注重的是短期效益,尤其是一些承包户,甚至采取掠夺经营方式,为了赚取眼前利益,不惜破坏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对生态农业的内涵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和农民简单理解生态农业,只是简单提倡,不去认真研究,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工作成效不大。  

4.2 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新兴工作。目前涟水在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增加投入,尤其是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不仅缺乏相应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技术人才,而且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和管理手段。

4.3 产品申报和成果转化较为滞后。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发展。部分企业农户对此认识明显不足,不能把产品认证无形资源转化为有形资产。一方面,导致企业主体对产品申报认证态度不积极,只看到申报费用的有限投入,看不到认证农产品标志带来的巨大产出;另一方面,造成已获认证的农产品标志以及标准化规程游离于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之外,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直接影响了涟水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

4.4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近几年,涟水农业龙头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总量较小,规模不大,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5  建议:

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是有别于现代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内涵广、建设任务重,只有加大宣传,形成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产生预期效果。要对农技部门、社会团体乃至全社会进行普及性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要广泛普及生态农业的内涵,普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基本知识,倡导消费者优先消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引导全社会正确处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生态农业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各种有效途径,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生态农业,认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生态农业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5.2 加强生态农业引导,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建设投入。

  加大政府启动资金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三资”投资开发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出台扶持措施,扶持农业企业申报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制(修)订标准等,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质量建设投入新机制。同时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良种,并根据市场变化扩大、调减种植面;水果、蔬菜重在名、优、特、稀上下功夫;大力探索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在一定范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瓜果、蔬菜、花卉、盆景等园艺类农产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产,提高效益。

   5.3 依靠现代科技,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

 一要培养一批既懂市场规律,又懂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民,提高认识水准和科学种植水平;二要加速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大力推广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秸秆气化和腐熟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大力推广可降解膜,及时回收和再利用农膜,减少白色污染。严格科学配方施肥,逐步减少和达到不施化肥、农药,如建立生物防治区,在病虫害损失允许阀值内坚决不施用农药,让生物间、植物间进行自我调节,形成良性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三要加快秸秆还田(如速腐堆沤、高留茬硬茬播种、旋耕灭茬播种等)、秸秆、人畜粪便制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如:粮-猪-沼、粮、鸡-猪-沼-菜、猪-沼-果、猪-沼-鱼等)、秸秆气化、秸秆制生物饲料即秸秆过腹还田等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5.4 遵照国际生态农业的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认定(认证)体系。

积极扶持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制定生产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面积和比例,逐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抓好浅水藕、青首大根、荷仁豆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出一批能打响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对重点特色农产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药残留的检测体系和网络,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启动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开展认证工作。要加大农产品创牌工作力度,真正把龙头企业创牌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争创更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名牌。对一些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在注册商标、建立基地、参加展销会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大力培育农产品名牌。通过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有力地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5 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为纽带,带动生态农业建设。

一是突出龙头企业的主体地位。二是迅速扩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使之成为阶段农产品进超市的主力军。农业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龙头企业还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较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和利益共同体。

5.6 加强培训,更新知识。

通过加大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广大基层农业领导干部、农业技术干部和相关生产企业以及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认识。一是组织乡镇农业领导干部培训,对农业领导干部进行农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干部的培训,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列入广大农技干部继续教育、职称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完善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三是注意加强对相关申报企业的辅导培训。目前大部分企业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掌握不多、不准,对申报认证认定工作程序、工作环节等不熟悉、不了解,要安排专人及时对这些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辅导,尽快使他们掌握有关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的知识。四是对农民进行“绿证”培训,并调整充实相关内容。

  5.7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工作新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从单一强调农业生产向兼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转变;二是要从注重生产经济目标向“经济-食物-生态”一体化的多元化目标转变;三是要从常规农业生产方式向注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转变;四是要从注重农畜水产品生产数量向防止农畜水产品污染的质量控制转变;五是要从注重农业生产管理向农业生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生计等多方位管理转变。

  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的运行机制。一要与相关项目实施相结合,把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农业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来抓;二要与无公害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相结合,积极推广以耕地净化、品种优质高(多)抗化、投入品无害化为主的无公害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三要与农业行政执法相结合,加大农产品市场监管力度,拓展农业行政执法领域;四要与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重点是农业科技企业)相结合,通过组建蔬菜产销协会等中介组织,培育一批一流的农业企业。五要与市场营销相结合。要通过培育品牌,挺进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直销窗口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农产品质量建设中的牵引作用。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