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树立品牌和卫生安全意识  做大做强湖北的淡水鱼加工业

树立品牌和卫生安全意识  做大做强湖北的淡水鱼加工业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5-31 | 
【 字体:    

吴正奇
湖北工业大学   430068

我省是全国的水产大省,可养水面和现有养殖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淡水水产品总量连续七年在全国夺魁,2003年我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高达287万吨。水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柱,水产产值已占到大农业的16.8%,去年,全省农民收入新增部分的25%来自水产。但是,我省水产业的经济效益很低,我省的渔业产值只占全国淡水渔业总产值的9%,居全国第三;渔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全国只排13位;水产行业第二产业产值只占全国水产行业第二产业产值的1.7%,居11位。淡水鱼是湖北农业的优势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淡水鱼行业一直维持以“活产活销”为主的传统产销格局,加工转化率极低,深加工和产业化加工更是空白,“鱼贱伤农”和“卖鱼难”问题已十分突出,极大地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步伐,成为限制我省发展农业经济的“瓶颈”问题之一。如何将淡水鱼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品牌优势,使湖北在全国形成水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群,催生湖北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湖北的水产品加工事业,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水产品养殖――加工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配合湖北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培育特色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振兴地方经济,便成为我省必须率先在全国考虑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我省淡水鱼加工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淡水鱼加工业发展比较快,一些淡水鱼加工企业纷纷成立,主要生产诸如风干、清蒸、烟熏、红烧、调味和油炸等鱼块或全鱼制品。以及垂鱼、鱼面、鱼糕和鱼丸等鱼糜制品。但是,我省的淡水鱼加工业存在加工粗糙、技术含量低、产品跟风趋同、卫生安全性不高和缺乏知名品牌与龙头企业等突出问题。

1、目前淡水鱼加工以物理型粗加工为主,产品跟风趋同现象严重

湖北的淡水鱼加工品,基本是风干、清蒸、烟熏、红烧、油炸、盐腌类的鱼块或全鱼制品,约占全部水产加工品的90%。这类产品只是对淡水鱼进行简单的整理、分割等处理,属典型的物理型粗加工,因而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由于鱼块或全鱼类制品具有形态美观,食用方便和价格较低等特点,社会需求量很大,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加工这类水产制品的企业增加很快,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跟风趋同现象严重,市场竞争激烈。

2、鱼糜制品发展缓慢,市场举步维艰

我省民间有利用低值淡水鱼制作鱼糜制品的习惯和传统,鱼糜制品的技术成熟、历史悠久,并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地方特产,如新洲的垂鱼、云梦的鱼面,荆州的鱼糕和阳新的鱼丸。然而,没有一种鱼梨糜制品能象其它地方特产,如金华的火腿、山西的陈醋、孝感的麻糖等一样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阳新鱼丸曾在全国红极一时,但最终销声匿迹;鄂州武昌鱼股份公司利用现代食品加工设备和技术生产的鱼梨制品--鱼香肠,也难以被市场接受,我省的鱼糜制品市场举步艰难,产量很低,不足淡水鱼加工量的10%,淡水鱼加工的产品结构严重失衡,极不合理。鱼糜制品是大量加工、转化低值淡水鱼的重要手段,具有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是淡水鱼加工发展的根本方向之一,然而我省的鱼糜制品发展十分缓慢,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3、水产品精深加工初见苗头,外资介入已现端倪

客观和准确地说,我省目前尚无高附加值的淡水鱼加工产品和企业,但有关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和设想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几年来,我省先后研究成功了诸如淡水鱼多肽功能饮品、鱼奶、鲟鱼软骨制剂等多种具有国内和国处领先水平的产品和技术,同时,模仿海水鱼加工,先后研制成功了烤鱼片、鱼香肠、鱼籽制品等淡水鱼精得加工品,这些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的储备,为我省淡水鱼加工业向精加工、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淡水鱼精深加工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需要雄厚的技术依托,需要规模化的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运作,我省淡水鱼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外资的介入和内资的重组,以发展我省淡水鱼精深加工事业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目前,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有介入湖北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意向和动作。

4、企业规模偏小,缺乏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进行淡水鱼粗加工,设备简单、技术要求低、投入不大,因而大量的民间资本迅速进入这一行业,近二年来,武汉和鄂州等地的淡水鱼加工私人企业迅猛增加,不少企业是作坊式经营,产值多在一百万元以下,淡水鱼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小而散,不能形成合力,是湖北淡水鱼加工业的顽症和通病。据统计,湖北产值过千万元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寥寥无几,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淡水鱼加工龙头企业。多年培育和沉淀的鄂州“武昌鱼”和洪湖“德炎”等湖北水产加工的知名品牌,由于小企业的恶性竞争和冒仿,正日益受到侵蚀,有褪色、褪光之虞。

5、生产不规范,卫生安全性不高

在湖北淡水鱼加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技术问题和卫生安全问题,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不少企业无技术人员,无检验设施,无产品质量标准,生产随意性大,各批次产品质量只是凭感觉,无法控制,无定数,差异极大,长此以往,极不利于我省水产品加工事业正常、有序和健康发展。卫生安全性不高也是湖北淡水鱼加工行业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A、缺乏严格规范的人员、工器具、场地的清洗消毒程序;B、缺乏必要的原料鱼保鲜防腐设施、设备,如冷库、冷藏车,原料鱼在进厂之后加工之前,已经不新鲜,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腐烂变质现象;C、滥用食品添加剂,如一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为了防腐而超剂量、超范围地滥用亚硝酸钠、苯甲酸钠等毒性较大和违规的食品添加剂;D、生产过程卫生管理不规范,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熟不分开、半成品、成品不分开,腌制与烟熏过程不规范以及非流水作业等生产过程的卫生问题。

6、产品研发能力差,科技含量不高

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多数的淡水鱼加工企业几乎没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水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基本维持在比较原始,简陋或者作坊式水平,如就盐腌制品而言,依然采用30%食盐的原始高盐腌制工艺。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也使我省的淡水鱼加工行业产品跟风,跟进和趋同以及一窝蜂现象严重,风干武昌鱼制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制约我省水产品加工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新洲的垂鱼,尽管历史悠久、营养价值高,在一域久负盛名,但依然沿用和迷信十分传统的加工工艺,没有融入现代食品科技的新内容新成果,与时不进,致使这一著名的地方特产难于被社会广泛接受。

7、综合利用尚未起步,整体效益不佳

水产品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诸如鱼头、骨刺、鱼皮、鱼内脏、鱼鳞以及漂洗水等下脚料,这些下脚料约占全鱼质量的45~50%,目前,这些加工脚料基本没有综合利用,被直接废弃,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下脚料量大、比例高、种类多、成份复杂和易腐败变质是淡水鱼加工的特有问题,也是淡水鱼加工下脚料难于综合利用的的根本原因。淡水鱼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水产加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瓶颈”问题。综合利用好淡水鱼加工下脚料,不仅能降低淡水鱼加工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更有助于我省淡水鱼加工业从以物理型粗加工方式为主向以鱼梨制品和高技术制品为主的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关于淡水鱼的综合利用,我省相关院所与企业已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如鄂州武昌鱼股份公司利用下脚料加工成下脚料粉,用于饲料;湖北水产研究所利用下脚料研制了风味鱼骨酱;湖北工业大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将淡水鱼下脚料综合利用,开发了下脚料多肽营养液,超微鱼骨粉和保健鱼油三种产品,其中多肽营养液可用于调味品、口服液、饮料的生产,超微鱼骨粉可用作食品钙营养强化剂,保健油可用于食品或保健品的生产。

二、做大做强我省淡水鱼加工业的建设与措施

我省是水产资源大省,但不是水产加工大省,淡水鱼的加工率很低,不足5%,无论是企业数、加工量、产值、出口、利税,还是精加程度、规模企业、加工产品结构、技术含量等方面,同山东、浙江、广东、辽宁和福建等海水鱼加工大省相比差距很大,就是与同为淡水鱼大省的湖南相比,我省淡水鱼加工的产业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因此,如何加速我省淡水鱼加工事业的发展,做大做强我省的水产加工业,使资源优势转化加工优势,培育、壮大我省淡水鱼加工这一特色产业,成为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1、提高淡水鱼加工业的准入门槛,扶持龙头企业,培养知名品牌

淡水鱼加工业设备简单,技术含量不高,投资少,门槛低,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今天,大量民间资本已进入这一行业,致使这一行业已是鱼目混杂、良萎不齐,如任由这种情况发展,必将不利于我省淡水鱼加工业的有序、健康发展。缺乏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全国知名的行业品牌是我省淡水鱼加工业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我省水产加工业与水产加工大省如山东、湖南等地相比最本质的差距所在。因此,应提高进入这一行业的硬件和软件门槛,如设备厂房条件、检测仪器、技术人员数量等硬件门槛,以及QS、食品GMP、HACCP、ISO系列论证等软件门槛,鼓励大投资、大资本、先进技术与产品进驻我省的淡水鱼加工业,引导这一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加速这一行业的优胜劣汰过程,营造扶持龙头企业、培育行业知名品牌的大环境。

2、建立务实的校企合作的水产食品工程中心,提升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我省水产加工企业普遍存在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水产食品新产品的开发基本是模仿、跟进外省的产品,水产加工业在低科技水平上盲目发展、徘徊、重复。外省的大型水产加工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具有很强的新产品研发能力,普遍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水产食品工程中心。我省水产加工业应借鉴外省的这一先进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加速建立务实的校企合作的水产食品工程中心。建立校企合作的水产食品工程中心,一方面生产企业能利用大专院校的人才和仪器设备优势,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存针对性地开发企业所需的新产品,获得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大专校院校也能利用生产企业的硬件设施,及时将有关行业发展的前沿、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及时中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产品的过程。校企合作的水产食品中心,能够起到提升水产品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加速水产加工业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3、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水产加工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缺乏水产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和水产加工技术的省际与国际交流是我省水产加工业的突出问题。湖北虽然大专院校众多,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一所院校开设专门的水产食品加工工艺课程,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湖北虽是水产资源大省,但很少有加工企业和相关院校参与省际和国际水产加工学术的交流活动,存在自我封闭和封门造车现象。加强水产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和省际与国际的加工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时吸收先进技术和经验,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加速我省淡水鱼加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作为资源大省,我省应积极开展青、草、鲢、鳙等主要低值鱼种和黄鳝、甲鱼、黄颡鱼等高值鱼的可加工性能方面以及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我省淡水鱼加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应注重诸如高压杀菌技术,微波技术,挤压技术、酶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现代纳米技术、栅栏技术和新型食品添加剂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水产食品方面的应用研究,提高加工行业整体科技含量,以确保我省淡水鱼加工业稳步、快速和高水平地发展。

4、加强行业引导,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对淡水鱼加工业倾斜和扶持

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引导我省的淡水鱼加工业逐步向鱼糜制品加工和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如新洲的垂鱼,是全国最古老的鱼糜制品之一,但时至今日,这一产品依然在新洲以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生产,没有采用任何现代技术,致使这一产品欲大不能、欲死不甘,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对这一古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使之产业化走向全国,已是当务之急,急需政策与资金扶持。利用税收政策、贷款力度、技术改造资金、专项科技资金等方式对我省淡水鱼加工业倾斜和扶持,以做强我省的水产品事业,形成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