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7-04 | 
【 字体:    

徐希会

莱芜市农业局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使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一项综合性基础工作。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措施,也是关系着我市农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此,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加入WTO后,莱芜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把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利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农业标准化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做的工作还不少,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迫在眉睫。

一、我市农业标准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我市从2001年开始初步探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揭开了全市农业生产新的一页,在各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初步成效。

第一,抓了宣传和培训。我市从宣传入手,先后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农业标准化知识进行宣传,力争使宣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达到家喻户晓。举办了一系列的农业标准化知识和WTO与中国农业培训班,分别邀请省农业厅、农业部的专业人员到莱芜授课,传授知识,使得广大干部、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为我市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抓了检测体系建设。我市于2002年7月成立了莱芜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并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已顺利开展相关的检测工作。两区也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一部分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集贸市场的质量速测点也已陆续投入使用,一个贯通全市,纵横上下的农产品检测网络基本形成。

第三,抓了标准制定和产品认证工作。2002年我们参照有关标准,从“三辣”生产的关键技术和环节入手,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制定出台了生姜、大蒜、花椒生产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九项标准化操作技术规程;之后,我们又陆续制定了山药、马铃薯、黄瓜、大白菜、番茄等蔬菜作物的栽培技术规程,报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公布实施,解决了我市“三辣”以及主要农产品生产无标可依的问题,截止目前我市共出台制定了15项地方标准。2002年,与莱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集中抓了生姜、大蒜、大葱、花椒的原产地标记注册工作,提高了我市“三辣一麻”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于2003年3月10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我市“三辣一麻”获得原产地标记注册。另外, “鹏泉”牌生姜、大蒜,“赢牟”牌黄瓜、生姜,“通海”牌生姜、大蒜,“春平”牌花椒、鸡腿葱,“贤女”牌寒露蜜桃,“汶源”牌黄金桃8个无公害农产品2002年获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4年又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第四,抓了标准化基地建设。严格按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集中抓了“一园一村”标准化基地建设,把市直机关科技示范园和寨里镇魏王许村作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了15万亩姜蒜标准化生产,并列入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了电子灭虫灯和平衡施肥技术,不仅提高了生姜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亩产6000公斤,增产30%以上,而且提高了生姜的质量。截止目前,我市已有17家企业33万亩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二、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1、我市农业标准化与先进地市的差距

由于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标准化发展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鉴于今后在我市更好的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现将差距总结如下:

一是标准化规程要落到田间地头还尚需时日。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三辣及部分主要农产品地方标准,但是我市仍有近10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没有制定。据了解,现在潍坊市已经制定了71个瓜菜、林果栽培技术规范和12个畜禽养殖技术规范,基本涵盖了潍坊市的所有农业种类。而且,从我市已经制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实施效果看,并不很理想。一是标准化生产规程与农民长期养成的种(养)习惯有一些差距。比如生姜的生产和储存,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上对株、行距作了明确的界定,也明确规定了在储存过程不能使用违禁药物如六六粉等,但老百姓还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储存方式,致使生姜块头小、药物残留超标。据有关资料,在寿光市洛城镇,已经做到村村都有技术员,户户都有明白人,生产讲标准,产品讲质量的程度,在他们那里,拿着“尺子”种菜成为老百姓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化生产的前期投入相对较大,对标准化生产不认可、不支持。据调查,标准化生姜生产,一亩地仅大棚一项就要投资6000元以上,虽然收益也比较可观,但由于前期投入较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许多菜农反映,标准化好是好,就是成本太高。目前,我省已专门拿出2000万元作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扶持配套资金,我市虽然也出台了针对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关扶持政策,但力度并不大,很难享受到省里的优惠扶持。三是标准化生产缺乏有效监督。外地经验表明,依靠农户之间相互联保、相互监督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如沂源县实行了“联户监督制度”,即相邻的10个种植户实行联保,有一户产品不合格,10户的产品都不准进入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监督互保、责任共担、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市购销大户在收购农副产品时,还基本上是归大堆,老百姓也存在侥幸心理,不利于调动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质量检测离全过程检测尚有不小距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是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关键。我市虽然建立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检测实验室,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业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一是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较落后。我市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才建立不久,而且检测设备仅能开展定性检测和一些简单的定量检测。市质检局的检测设备在我市是最先进的,也仅能检测10个左右项目,大部分的项目还得到省里去检验。部分收购大户、龙头企业还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速测点,收购农产品主要靠眼看、手摸等原始手段,导致出口退货数量增加。据调查,2003年上半年全市出口退货数量已达4批,价值约158万元。据了解,我省的潍坊、青岛等地市已建立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部分地市还成立了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潍坊市投资7600多万元,建成了农产品质量三级检测机构,成立了5个市级检测中心,2个县级检测站,并在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建立了1000多个检测点,对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苍山县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省内最先进的“无公害监控中心”,保证了各类新鲜瓜菜及其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二是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检测还没起步。调查发现,农业主管或相关部门都抱怨检测设备昂贵,而政府这方面的投入又很少。这表面上是一个投入不足的问题,背后则是一个市场化运作差的问题。据了解,如果对全市83万亩耕地化验一遍,化验费一项就可达16万元;每检测生姜一项指标就花费300元,检测140项就达4.2万元。寿光燎原无公害果菜生产基地老板刘良福,自投资金4万元建起蔬菜检测室,对基地连着的21个村近千个大棚的蔬菜生产进行全程监控,“谁投资、谁受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了解,目前,寿光市每天平均检验的样品达200多个,最多时可达400多个,每个样品检验按2元左右计算,每天可收益400-800元左右,一台较精良的检测设备(大约投资在10万元左右)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应该说,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关键是要老百姓了解它的潜力所在,而且还要尽量让所有上市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三是多头投资,形不成合力。目前,我市农业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检局都拥有自己的检测设备,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和协调,很难形成农产品检测的合力。

三是品牌企业、品牌基地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建设是农业标准化的着力点与立足点。我市在品牌申报方面已取得一些可喜成绩,但从全市品牌和基地建设上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企业规模小。据统计,2002年,我市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955家,其中,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仅有22家,而安丘市现已培育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1300多家,其中,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就有300多家。全省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87家,我市没有一家。二是品牌数量少、效益差。目前,全市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只有5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1%,5家有品牌的企业年销售收入仅有4500万元。而潍坊的“乐义”牌大棚菜的商标价值就已达3亿元人民币。三是企业外向度低。全市拥有农副产品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有10家(不包括三资企业),出口农产品多为原料型、粗加工产品,农产品出口经营效益较低。据统计,2002年,我市出口生姜33846.57吨,占当年生姜总产的8%,大蒜出口8738.09吨,占当年大蒜总产的5.27%。生姜、大蒜的加工转化率仅为2.8%、1.26%。2001年,我市自营出口创汇1364万美元,只占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千分之四。与我们地域相近的安丘,出口在100万吨左右,创汇1亿多美元,出口份额占全省的3.5%,是我市出口额的近10倍。四是品牌联基地滞后。据调查,我市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潍坊市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出口龙头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化种养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面积达到了300万亩。寿光市的蔬菜加工购销大户按照“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植计划”“五统一”模式,基地的蔬菜均注明了责任农民和有关监测数据,从源头上保证了蔬菜的无公害品质。

2、由差距归纳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与先进地市相比的差距来看,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

第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基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或者说矛盾的主要方面己从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而在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需求结构变化了,人们从要求吃饱转向追求吃好,加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只有当其品质和质量都符合市场需求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就要求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从这个完整的意义来看,质量安全问题无疑是困扰当前农业最突出的矛盾。除了人们通常所讲的品质较差,专用品种少,加工程度低等问题以外,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隐患又是首当其冲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确令人堪忧,无论是生姜、大蒜等大宗农产品,还是肉、蛋等菜篮子产品,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农药、化肥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就莱芜生姜和大蒜而言,出口检测证明,每一个批次都存在超标的问题,有的超出标准的三倍以上,不仅消费者对此反应强烈,而且己经严重影响到出口。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难度很大,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往数量型农业增长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质量标准、检侧检验手段、优良品种培育、标准化生产、优质优价、储藏加工、加强执法、转变观念、完善政策和体制等多方面综合配套推进,方能见效。

第二,农产品成本效益问题。实践证明,我市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价格的变化,农产品成本呈加速上升趋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一是从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小麦、玉米这两大主要粮食作物丰产有余,年生产成本则以10%的速度递增,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5倍,销售价格超出国际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国内批发价与国际现货价相比,1998―1999年度高14.5%,1999―2000年度高3.7%,2000―2001年度高14.8%,2001―2002年度高17.4%。与小麦出口大国美国的小麦价差300元/吨,扣除需征1%关税、13%增值税后,还差150元/吨。可见,我市小麦、玉米成本大,价格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差。二是从主要蔬菜作物生姜、大蒜加工看。加工手段原始、粗放,形不成精加工和深加工,就此加大了生产成本,原料、半成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75%,出口产品结构极不适应国际市场。就生姜、大蒜加工而言,生产规模小,加工手段比较落后,缺乏精加工的设备、仪器,没有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根本形不成精深加工和系列化,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基本矛盾,是当前农业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体制的不适应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加入WTO后,如何应对全球贸易竞争问题上,我市不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已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生姜、大蒜仍然具有竞争力,特别是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加大加工结构优化显得更为重要。除此之外,体制不适应问题暴露的也非常明显。一是在销售上没有一个统揽全局的中间载体,农产品少时出现惜售、哄抬物价、垄断现象。而产品出现剩余,则竞相降价,没有一个调控价格的中间载体。二是从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状况看,95%以上的是民营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都有绝对的自主权,这些企业完成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感到有一定难度,如资金、技术、用地、电力等诸方面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作为政府来说,为企业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受众多因素的约束,距企业要求差距甚远,一时还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作为政府还必须在服务中完善,在完善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

三、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应尽快提速增效

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当前看,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应首先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基础,就是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要尽快成立全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借鉴青岛、潍坊等地市做法,建议成立由分管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商检、质检、财政、公安、农信、工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加工购销大户为成员的市级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农业标准化指导工作。要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今后各有关单位的工作重点,列入考核范围。要发挥好重点部门的作用。农业局协调有关单位,尽快制定所有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建议市、区、乡三级都要成立农业和畜牧两支执法队伍,从源头治理入手,加大对农资市场、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农产品市场的综合执法监察力度,以净化农资市场,规范生产行为。同时,要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整治力度,严禁违禁药物、肥料流入市场,为标准化农业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质检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农产品的抽查监督,做好争议仲裁工作。商检部门要加强对进出口农产品的检疫检验,把好农产品的进出口关。

二是抓大户,就是要发挥购销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购销加工大户上联市场,下接农户,对标准化要求最紧迫、认识也最深刻。他们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一要加快培植壮大品牌加工企业。目前,汇源、六和、得利斯、泰维集团已落户我市,对全市的林果业、畜牧业的拉动作用已开始显现,其公司+农户的模式已初俱雏形。据测算,仅为得利斯、六和集团两个畜牧加工企业配套发展生猪60万头、肉鸡600万只,年可增加经济纯收入45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5元。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三辣一麻”的加工龙头企业,这是我市种植业的一条“短腿”。下一步,要把我市现有的“鹏泉”、“通海”、“春平”、“赢牟”等农业品牌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实现“高位嫁接”改造,借外力发展壮大;要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联合,靠优化组合、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各金融部门要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特别是投资农业标准化的商机,在贷款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农业标准化项目倾斜。另外,可借鉴苍山的做法,对从事标准化蔬菜运销的大户,免费发放绿色通行证,市内公路收费站一律不予收费。二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基地。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为农户提供产前服务,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模式。各区、乡镇(办事处)要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支持,促进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品牌企业要借鉴外地的做法,对基地内的生产户实行登记管理,记录生产户种植(养殖)的品种、面积、使用药物或肥料等,并建立规范的档案。同时,要对基地内的农户实行联带责任制,只要有一户产品不合格,其它的都不准列为无公害产品。另外,要发挥好协会的作用,引导各类协会开展技术、信息交流,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组织化程度,让协会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三是抓示范,就是要发挥科技示范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议专门出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优惠政策,重点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加以倾斜。要继续抓好市直机关科技示范园和寨里镇魏王许村“一园一村”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大实用先进技术、器械的示范推广力度。两区也要重点抓好“三辣”和“两桃”示范基地建设。各级各类示范园要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加工、市场准入等实施全程监控和标准化管理,使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名牌农产品、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科所是我市标准化农业的“孵化器”,农科所要调整科研方向,抓紧研究以“三辣一麻”为主的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园也要主动搞好与农科所科研项目的衔接,使示范园成为农科所的中试基地。同时,要对示范基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对达不到要求的示范园,取消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四是抓检测,就是要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力争把全市的农产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鉴于我市行政区域的特殊性,检测体系建设要重点发挥好三个作用。一是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加快硬件建设,尽快配齐、配全检测设备,对全市农产品实行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对已认定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配合省里进行抽检。同时,要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尽快破题,吸引社会力量加快检测中心的建设步伐。二是加工购销大户的作用。要把在基地或企业内部建立速测点的加工购销大户作为评选市级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企业或个人的重点对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集贸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的作用。要积极实施“产地销”战略,建立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批发市场”,市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农户只有按合同和技术要求生产的蔬菜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交易。建议明年在部分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市场准入试点工作,可采取划分标准化农产品专卖区和普通农产品专卖区等措施,为农业标准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