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永年县大蒜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永年县大蒜加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7-04 | 
【 字体:    

任肃科  赵伟桥

永年县农业局、蔬菜局  

2004年10月份,永年县农业局、蔬菜局组成调查组,对我县大蒜生产、加工及经营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组先后走访了南沿村、广府、东杨庄、小龙马四个乡镇的10个村和38个大蒜加工企业。总的感觉是:我县的大蒜生产规模大,加工企业多,群体大,涉及农户多,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但加工层次低,企业竞争实力差,管理混乱。如何做大做强大蒜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需要各级政府给予重点关注和大力扶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一)大蒜生产的发展情况。永年大蒜品种为永年白蒜,四六瓣、薹头兼收。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一是生产历史悠久。据记载,永年大蒜旧称广府蒜或南沿村大蒜,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曾作为贡品,据今已有500年的历史。二是生产条件独特。永年大蒜主要集中在滏阳河两岸,其土质壤土偏粘,呈褐色团粒结构,土质松驰,土壤湿度大,地下水直接参与成土过程,白天高温,地表水份被蒸发掉,夜晚地下水又上升到地表,通称“液湖化”,极适应大蒜耐寒、怕旱、喜潮湿的生长特点。三是规模大。改革开放以来,大蒜产区由原来的广府、南沿村两个镇、10个村,发展到现在的南沿村、广府、姚寨、小西堡、西河庄、张西堡、小龙马等7个乡镇、70多个村,基地面积由1983年的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年产蒜薹、蒜头各1亿多公斤,是我国北部最大的大蒜生产基地。四是效益高。大蒜种植与小麦生产季节几乎相同,后茬接玉米,但生产效益较小麦高(见表),而且蒜茬玉米比小麦茬玉米提前播种10天,产量高100公斤。

单位:亩、元、公斤

品种

产量

价格

毛利

投入

纯利

大蒜

蒜薹600

2.4

2340

880

1460

蒜头750

1.2

小麦

500

1.6

800

380

420

五是品质高。永年大蒜蒜头大、瓣少、皮薄、肉嫩、汁多、辛香味浓郁、蒜泥粘稠,具有久放再食不变味的特点。蒜薹脆嫩、木质化程度低,蜡质层厚耐贮运,历来备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六是适合加工。永年大蒜品种为四六瓣品种,大蒜头直径一般为4cm左右,但蒜瓣整齐度高。农民有多年的种植和管理经验,病虫害少,成品率高,一般加工成品率为63%以上,其它省市蒜区最高加工成品率仅为30%,位居各地大蒜加工原料之首。永年大蒜1984年被外贸部授予“信得过产品”称号,1985年在农业部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展览会上受到好评,1991年在全国菜篮子博览会上被评为铜奖,1997年被河北省首届农业博览会评为农业名优产品。1999年10万亩大蒜基地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定为国家级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区。2002年我县被省命名为河北大蒜之乡。

(二)大蒜制品加工发展历程。我县大蒜制品加工起源于80年代初期,最早出现在南沿村及石官营一带。第一家腌渍蒜米加工厂由南沿村镇供销社投资2万元,利用水缸腌渍蒜米,年加工腌渍蒜米仅30吨。在之后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县蒜米加工逐步从一个小作坊式生产企业发展成年加工蒜制品14000多吨的规模化生产群带。它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外贸统购统销阶段。1983年―1996年,基本上由外贸部门统一收购与日方进行交易。在此期间,私营加工企业主投资增加,企业个数增加到30个,加工量达到2000多吨。出现年加工量达100多吨的南沿村供销社、石官营蒜米加工厂、县外贸出口蒜米加工厂及古城腌渍厂等一批企业,逐步在全县蒜区形成了大群体、小规模的生产格局,每吨生产效益约在800元以上。二是自由竞争阶段。1996年―1999年,外贸系统彻底退出蒜米加工出口。外商或经纪人开始直接与生产厂家联手,大蒜加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加工企业猛增,最多时年产30吨以上厂家曾达120多家。但由于市场运作经验不足,对外宣传和开发力度不够,原料形式的加工又受到外方市场的控制,许多农民生产技术不高,造成了供大于销的局面。在1996年―1999年期间,每年都有500―1000吨滞销,其中1998年滞销量达2000吨,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杀价,生产效益直线下滑,每吨效益仅为100―300多元,一些企业由于质量问题甚至赔钱销售。三是规范化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小加工企业逐步退出市场,2000年―2004年,规模化生产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出现了古城腌渍有限公司、津日食品加工厂、津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等产年500吨以上企业。其中古城腌渍有限公司在经理张景山带领下,从1992年开始年产50吨起家,到2004年已发展成为占地20亩,拥有资产800多万元,年加工蒜米达到1700吨的企业。生产高峰期用工700多人,常年用工70人,仅此一项年支出农民工工资高达150万元。2003年,该公司申请了自营出口权,向日本直接出口蒜米330吨,创汇13万美元,开创蒜制品自营出口的先河。目前全县共有古城、津日、津美特等三家公司取得了自营出口权,龙头带动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加工效益也有所提高。(以2004年古城腌渍厂为例的成本表)

生产一吨成品蒜米效益             单位:元

原料

食盐

用工

管理

价格

利润

1100

450

700

60

100

3300

590

2004年全县蒜米加工企业共37家,年加工量约为6000多吨。其中年加工1000吨以上企业1家、500吨企业2家、100―300吨企业24家、100吨以下企业10家,80%出口日本,其余出口韩国和欧洲部分国家。

脱水蒜片加工从1999年开始,农业局投资100多万元,引进了低温烘干设备,在小龙马乡东张固村建设了脱水加工厂,年加工蒜片达100吨。受安徽等外地土坑烘干加工的冲击,经营状况不良。2001年,我县南沿村一带迅速建设了20个烘干蒜片加工厂,每个厂有2―3门灶,每天加工量达3―4吨,价格在每吨3000―3300元之间,效益300元左右。全县加工量约在3000―5000吨。今年1月份,国家取消了大蒜及制品出口许可证制度,出口形势迅速好转,全县蒜片加工量可达8000多吨,每吨价格最高达6200元,最低5500元,消耗毛蒜约3万多吨,全县蒜片加工厂达到45家,其中200―300吨的企业约10家,100―200吨的约30家。同时,开发了糖蒜、脱水蒜粒及腊八蒜风味小菜等产品,大蒜价格一路攀升。今年9月份大蒜最高价格每公斤达到1.4元,仅此一项,全县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千万元。

蒜薹一直以贮存保鲜为主,全县蒜薹产量约10万吨。除我县贮量2000吨左右以外,80%销往山东的寿光、日照、青岛,保鲜出口。

二、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县大蒜加工业有了明显的进步,拓宽了销路,拉动了大蒜面积的扩张,促进了农民增收,但与山东、安徽等先进省市加工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产品科技含量低。我县的腌渍蒜米、脱水蒜片属初加工产品,作为原料出口。外方利用的是我县廉价的劳动力,产品价格受外方控制,市场波动和风险较大。

(二)企业整体素质较低。深加工产品如大蒜油、大蒜片、大蒜饮料等,在我县还是空白。我县大蒜加工企业规模和实力弱,加工水平和技术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横向看,技术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新开发产品少;从纵向看,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缺乏能够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小的生产厂家压低价格,挤占市场。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尚未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经营局面。企业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行业监督和管理,加工效益大部分被中间商吃掉。

(四)环境污染不能及时治理。我县大蒜加工企业实力弱,没有配备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全县15万亩大蒜虽然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栽培,但国外市场尤其是日本,加大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测的种类,提高了检测标准,原料的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各种蒜制品出口的瓶颈。

(六)保鲜蒜薹、蒜头出口量小。我县蒜农注重蒜薹的效益,盲目增加大蒜栽培密度,亩密度由1998年的4万株增加到现在的6万多株。致使蒜头直径减小,达不到5cm以上的出口标准。大蒜、蒜薹的保鲜出口由山东等外省市垄断,我县大蒜蒜薹的保鲜出口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三、促进我县大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要使我县大蒜产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古城腌渍、津日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加工企业,在近几年发展中,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加工总量仅占全县加工总量的20%,且加工品种、加工工艺也没有大的突破。政府应重点扶持做大大蒜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加工产量,增加加工品种,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加工品质。通过加大投资,兼并小型企业等方式,利用3年时间建成3―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加工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使全县龙头企业加工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年产值达到3―5亿元。

(二)成立大蒜加工业协会。应尽快成立大蒜加工协会,以协会名誉聘请精通国际贸易的专家作顾问,定期培训全县企业经理,学习国际贸易规则,增加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从2005年开始,组办永年国际大蒜贸易洽淡定货会,邀请国内外大蒜贸易名人,加强信息交流与市场沟通。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变盲目竞争为有序生产。

(三)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发展大蒜深加工企业。永年大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能加工产品的种类繁多。可生产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美容制品、医药制品。据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我县大蒜含大蒜辣素高达0.64%,完全达到各种加工品的要求。世界各国的专家对大蒜作用也都非常重视。在大蒜加工项目上,政府应采取加大扶持引导、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民营和股份制经济、部门加强服务意识等多位一体的投资服务渠道,吸引各方资金,把大蒜产业做成富民强县产业。

(四)建立有机大蒜生产基地。农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生产技术规程的宣传和培训,改良品种,合理密植,提高大蒜和蒜薹质量,达到出口标准,促进蒜头保鲜出口,实现蒜头、蒜薹及蒜米系列加工品等多模式、多项目出口,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

(五)制定行业标准,积极与国际接轨。农业、蔬菜要结合商检、科研、加工企业等部门积极修订永年大蒜、蒜薹及各种加工品的生产、质量、加工工艺和健康标准,迅速与世界标准接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生产企业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力度,靠优质创名牌,靠名牌占市场,靠市场带产业,靠产业富万民。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