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关于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

关于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的思考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6-01-06 | 
【 字体:    

任惠卿
    (承德市农业局,承德  067000)

摘  要: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承德是农业大市,笔者从承德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及比较优势条件,提出了“强化一项基础,推行二种生产模式,培育三大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加强宣传、制定规划、扶持龙头”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农业;优势条件;思路建议
绿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自国外于20世纪初期提出,经过了思想萌芽、研究试验、加快发展3个阶段,已有70多年的历史。各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证明,绿色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其生产出的绿色食品符合现代消费时尚和时代潮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国正式提出绿色农业这一概念是在199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加入WTO后绿色壁垒的形成,人们对绿色农业、绿色产品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承德市是农业大市,经济欠发达,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同时又是“大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从长远讲,顺应潮流,发挥优势,打绿色牌,走绿色路,对促进全市农业利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绿色农业的必要性
绿色农业在国外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等,是以无害于环境的高级“绿色”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过程。通俗讲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洁净的土地上,采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洁净的农产品的过程。在我国,绿色食品是指由国家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分AA级和A级。绿色食品不同于现在人们经常谈到的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主要是控制化学合成物质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使生产出的产品对人体无害。而绿色食品是比无公害农产品对品质要求更高、对生产要求更严的产品,更注重产品的安全、优质、营养。A级绿色食品对有害物质的最低含量要求比无公害农产品要严格,AA级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根本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基本上等同于有机食品,相当于纯天然食品。
发展绿色农业,既要注重对农业本身的发展,又要注重将农业这一大产业贯穿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承德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1.1  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我国已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开放,但随之而来的激烈竞争也在所难免。农业竞争实际上就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也即是“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多年来,由于技术及观念意识等原因,我市在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出口将因各国绿色壁垒的保护而受阻。随着国家逐步撤销农产品进口禁令和降低关税,国外质优价低的农产品会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而我市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更新慢、加工滞后,低质量的农产品很难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因此,发挥好承德市气候独特、污染源少的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提高农产品质量入手,打好绿色品牌,将有利于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承德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民生产总值近1/3来源于农业,绝大多数农户靠“种地”维持生计。而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市共有耕地561万亩,农业人口287万,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1.95亩。而且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退耕面积逐年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再加上“十年九旱”的市情,一遇旱、涝等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将锐减。因此,延续传统的粗放生产经营道路显然步履维艰。只有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绿色食品的机遇,从抓产品数量向抓产品质量转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经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才能提升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层次和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1.3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过多地依赖于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投入,不仅严重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日积月累还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条件。同时,承德市是坝上高原和冀北山地向海河、滦河过渡地带,大部分是京、津、唐等大中城市的主要水源供应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水源补给和供应数量及水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京、津等大城市和海河、滦河、辽河流域广大平原农业高产地区的生存与发展。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有害物质的投入,从而建立起人与环境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物质产出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因此,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既是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发展的需要。
2  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北部,既有坝上高原,又有冀北山区,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而且由于近几年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种植结构逐年优化,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产经营意识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1  自然条件优越
2.1.1  气候条件
承德市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无霜期62~182d,年降雨量400~800mm,年平均气温-1.4~10℃,南北相差10℃,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区,农产品资源丰富。
2.1.2  生态环境
承德山清水秀,林地、草场面积、水资源总量均占河北省首位,污染源少,病虫害少,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且为诸水系之上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7.6亿m3。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
2.1.3  地理位置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南邻京津,北靠辽蒙。市中心距北京210km,距天津350km。可以使承德市的绿色食品当天运达京、津两大市场,特别是京承高速公路建成后,北京市民在1h内就能吃上承德的绿色食品。
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承德市有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只要按照标准严格生产,积极搞好与京津等地的联系与合作,生产的绿色食品就不愁没有市场。
2.2  基础条件完备
全市制定并实施了A级和AA级生态稻、黄瓜、番茄等35项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栽培技术规程,完成了161万亩的产地环境评价,对70个乡镇近60万农户通过认证的耕地全部进行了产地编码标识,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达165万亩,建立了60个植保社区服务站;有5个县获得了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资质证书,有10家蔬菜企业获得了北京市场准入资格证书,有8种农产品获得了绿色产品标识,10种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名优产品;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已通过认证,各县及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都相应地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速测站,农产品监测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条件和手段基本完备。
2.3  产业基础较好
市政府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纳入工作全局,先后下发了《承德市绿色食品“九条龙”发展规划》,做出了禁止销售和使用3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决定。同时,重视和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和机构队伍建设,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现已形成无公害蔬菜、优质食用菌、脱毒马铃薯、杂交玉米制种4大特色主导产业,水稻、玉米2种主栽作物逐步优化,小杂粮、中药材、油葵、花卉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共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1个,农产品销售市场18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个。蔬菜产业:总播种面积90万亩,年均蔬菜总产280万t,产值15亿元。围场、丰宁、滦平3县被评为“河北蔬菜之乡”。全市形成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错季菜产区和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产区。建有蔬菜中心批发市场12个,产地批发市场30个,蔬菜保鲜、加工能力达100万t。主要品种有黄瓜、番茄、豆角、西兰花、荷兰豆等30多个,主要销京、津等周边大城市和广东、上海等南方省市,部分产品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马铃薯产业: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60万亩,围场县被评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形成了种薯、商品薯、加工薯3大生产区域。建成以围场“双九”、“山湾子”2家万 t和“长虹”等10家千t以上的精淀粉厂为龙头的562家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鲜薯17万t,创产值1.5亿元。食用菌产业:全市食用菌生产7200万盘(袋),总产7万t。生产品种达到20多个,以滑子菇、香菇、平菇为主,双孢菇、杏鲍菇、黑木耳为辅,鸡腿菇、金针菇、真姬菇、草菇、灵芝等珍稀品种也有一定规模。发展专业乡32个、专业村230个,带动农户10多万户。培育了平泉绿源等8家龙头企业,建立菌农协会20个,菌农股份制经营组织17个。平泉县被评为“中国食用菌之乡”,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杂交玉米制种:全市制种面积36万亩,产种6500万kg,独家品种占80%,是国家级种子基地。现已拥有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公司、三北种业公司等2家大型、9家中型、12家小型的种子龙头企业群体。有5家企业列入全国种业“百强企业”,拥有现代化的种子加工流水线7条,种子加工率达到了90%以上, 6家公司获得了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子公司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形成了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主,花卉、苗木、蔬菜、油葵等综合发展的经营格局。龙头企业的带动确保了制种产业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3  发展思路
承德市发展绿色农业应立足于优化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着眼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机遇,按照全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的要求,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突出重点,先行试验,适度规模,集约生产,带动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总体思路是:强化一项基础工作,推行二种生产模式,培育三大体系。
3.1  一项基础工作
即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这一基础性工作。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发展的的基础,绿色食品是无公害农产品的高级形式。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抓好了,发展好了,可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市场空间和成功经验。因此,当前应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作为保证安全质量、发展绿色农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下大力气加以推进。要重点在农业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的生产管理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执行原有35个标准的同时,再重新制定20个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的标准。同时抓好示范和宣传工作。无公害蔬菜生产与管理工作,重点是把好三关:严把“入口”关,加强农药管理。严把生产关,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工作要采取温室、大棚、错季菜分季节、分规模布局、市县区共同办班的方式进行。对技术人员实行责任制,包棚、包地块。严把“出口”关,强化蔬菜基地抽检、市场销售摊点速测。市农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和各县速测站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办法,全面开展好基地抽检和进京蔬菜、进入我市蔬菜市场的抽检工作。搞好本地集中产区、重点批发市场的监测,对重点蔬菜产区和市场要每周进行一次速测,每半月进行一次定量检测。要为市县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全过程追溯,抓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管理工作,我市已完成161.63万亩的产地环评工作,在此基础上,要再完成30万亩。同时已取得环评产地证书的今年要全部取得产地认定证书,确保完成30个品种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取得标识。
3.2  二种生产模式
3.2.1  设施化生产模式
适应现代农业集约经营的发展趋势,发挥设施农业用地节约、效率高、易管理、抗旱能力强的特点,推行设施化生产模式。当前,要以“三个百里”设施蔬菜长廊工程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要制定好发展规划,继续抓规模的扩大。今年,日光温室增加2万亩,达到10.5万亩。大中小棚菜增加0.5万亩,达到7.5万亩。逐年增加设施农业生产面积。
3.2.2  洁净化生产模式
适应绿色食品“洁净”和“零污染”的要求,禁止各类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对生产的源头、过程和总量实行控制,推行洁净化生产模式。请林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配合,对农药经销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重新登记;确定经营范围,林地用药,市区及每个县区保留一处经销点;对非法经营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集中收缴;每年春季开展一次农药的打假活动。清理登记后的农药经销点正常经营中要实行登记制度。同时要继续抓好植保社区服务站建设。
3.3  三大体系
从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现状看,要积极培育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3大体系,逐渐构筑起承德市绿色农业的支持系统。
3.3.1  生态体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要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同时组织农业生产,实现较低资源消耗下的高水平产出。重点是按全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在加强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止农业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自维持能力。重点是建设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节水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3项工程。沼气池建设要按照全市3年建“30万户沼气行动计划”抓好落实,同时抓好综合利用。引导农户广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把工程建设与沼液喷施、浸种、防治病虫害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3大效益;节水农业要以发展旱作农业为重点,大搞坡改梯、集雨水窖等工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要继续加强示范,使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3.3.2  产业体系
在现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按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培育时差蔬菜、食用菌、马铃薯、水稻、特种玉米、山野菜等绿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绿色产业规模优势。发展日标是:到2010年,蔬菜基地发展到120万亩、马铃薯面积发展到80万亩、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50万亩、食用菌总产10万t。
3.3.3  保障体系
结合国家和省制定的绿色食品标准,制定和完善市地方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形成上下配套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同时,建立覆盖全市的监督检测网络。通过建立和健全绿色食品生产的支持保障体系,确保绿色食品质量。
4  措施建议
绿色农业是新兴产业,绿色消费也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时尚。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从承德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实际出发,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
4.1  加强宣传
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提倡绿色消费,宣传绿色理念,营造绿色时尚,提高社会各界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度和环境保护意识。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无公害及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
4.2  制定规划
进一步审视市情、县情、区情,对确定的绿色食品“九条龙”产业进行深入研究,逐产业分析优势与不足、现状与前景,本着可操作、易规划、便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应重点实施“绿色”生产的一至几个产业,每个产业应重点发展哪些品种、培育哪些品牌、如何布局等等,都要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可根据不同县区、不同产业,有计划地组织试点,建立示范基地,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行推广。
4.3  扶持龙头
龙头企业具有技术实力强、市场信息灵、资金雄厚的特点,不断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让龙头企业采用绿色技术,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以绿色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是绿色产业发展初期应重点抓好的一项工作。因为龙头企业的高组织化运行机制,既可以充分带动农产基地建设,还可以靠绿色品牌提升企业知名度,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按照发展规划,选择几个实力较强的龙头,进行重点包装,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