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庆茂,张志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概述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基于国内、国外两大消费市场,分析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力和竞争力,进而明确提出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蔬菜;产业;方向和重点
1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余年来,由于政府的重视、市场经济的作用和蔬菜产业自身的优势,推动了中国蔬菜产业的高速发展,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截止2003年底,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达到了2.69亿亩和5.40亿t,分别约占世界蔬菜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15%和66%,人均蔬菜占有量约338 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蔬菜产业现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蔬菜产业出现了增长速度变缓、产品供大于求、市场制约比重增加、收益下降等,这也是蔬菜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结果,并不能说明中国蔬菜产业到了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地步,相反它迫使人们去更加关注蔬菜产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生产布局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产后处理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组织管理松散、相关标准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蔬菜产业必将得到真正的优化升级,同时也将给蔬菜产业尚未发达的地区带来新的契机。 2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带动作用 2.1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 之所以许多省市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关键内容来抓,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高,农民在蔬菜产业发展中能得到更大的实惠。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亩纯收益日光温室约6000~8000元,大中棚3000~5000元,露地菜1000~3000元。即使采取了提高粮食收购价、增加粮食补贴等措施,蔬菜产业的效益仍然大大高于粮棉等作物。随着蔬菜产业链的延长和运行素质的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将进一步提高。 2.2 对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蔬菜购销体制改革以后,蔬菜作为真正的商品在市场上开始流通。农村许多农贸市场是在蔬菜市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蔬菜交易目前依然是农贸市场的主要内容。蔬菜产业发展对活跃农村商品市场、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的商业意识和经商水平等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3 对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 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是每个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蔬菜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首先,蔬菜种植作为第一产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面积用工量是粮食生产的数倍。按照目前的蔬菜用工情况,露地栽培4亩一个劳力、设施栽培一亩一个劳力测算,每增加蔬菜生产面积10万亩,至少可增加就业机会2.5万~10万个。其次,蔬菜产业发展对种子销售业、化肥农药制造业、农用塑料业、环控元件业、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包装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很明显。按目前蔬菜产量、加工品价格及出口比例推算,蔬菜加工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可增加产值5亿元,增加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 2.4 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于种植粮食作物,在茬口安排、品种选择、育苗技术、施肥灌水技术、温湿度调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均显示出较高的技术内容和含量,蔬菜产业的发展很好地带动了农民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另外,许多现代农业高科技如温室智能化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等也是较早地应用于蔬菜产业,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和知识面。因此,蔬菜产业对培养具有现代管理技能的农民、推动整个农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力分析和发展空间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是决定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市场空间决定着产业的发展空间。进入2l世纪,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人们在考虑产业市场空间时,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地区或本国比较狭小的范围内,必须有全球化的视野。 3.1 国内消费市场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居民蔬菜消费量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于欠发达地区、蔬菜消费城市大于农村、高收入户大于低收入户。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的城市居民蔬菜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人均蔬菜消费123.71kg,比农村多8.13kg;城镇居民高收入户全年人均购买鲜菜数量约为136.4kg,比低收入户高出40.1%。因此,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量还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的具体部署,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据人口专家预测,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考虑,到2010年,城镇人口比例将提高到48%,年递增速度为2.7%,2020年为60%,年递增速度为2.3%,接近目前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按照这样一个速度,中国届时将有2.2亿人口由农村转入城镇。 从居民的收入水平看,改革开放20余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7%,2002年为7703元,今后2个发展时期若均以6.0%的速度递增, 2010年为12300元,2020年为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7.2%,2002年为2476元,第一个10年争取以5.6%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达到3830元,第二个10年争取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发展,达到每年递增6%,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有可能达到6860元。 目前,中国居民蔬菜消费以鲜菜为主,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蔬菜加工业的发达,蔬菜消费结构随之改变,可能也将带动蔬菜消费的增加。因此,说明蔬菜产业在国内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3.2 国际市场竞争力 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增值、增收潜力。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化蔬菜产业,是调整我国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向。 3.2.1 蔬菜出口近况 中国的蔬菜出口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1999年,中国蔬菜进出口贸易量达到286.5万t,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8.6亿美元,其中出口量为200.5万t,出口额为11.9亿美元。2000年,中国主要种植业产品出口总金额约62.02亿美元,蔬菜类出口总金额20.34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金额的1/3;种植业产品进出口总逆差10亿多美元,但蔬菜顺差达19.67亿美元,居出口农产品之首,占农林牧渔业顺差43.75亿美元的44.8%。2004年前3季度,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1.2亿美元,蔬菜出口量为415.4万t,出口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2.6%。 3.2.2 生产成本比较和价格优势 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蔬菜生产成本较低。以大葱为例,日本大葱生产成本远远高于中国大葱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费用的差距相差10781元/亩。在蔬菜价格上,日本胡萝卜6.35元/kg,黄瓜4.58元/kg,茄子28.38元/kg,生菜5.68元/kg,西红柿17.74元/kg,而中国上述5种蔬菜的价格依次为0.66元/kg、1.56元/kg、1.65元/kg、0.91元/kg和1.38元/kg。以2003年6月16~20日的土豆、胡萝卜、洋白菜、芹菜、茄子、西红柿、黄瓜和大蒜等大众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和加拿大多伦多等地价格比中国高出2~87倍。 3.2.3 WTO以及相关贸易协定扩展了蔬菜出口空间 依据WTO规则,WTO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创造了中国蔬菜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坏境,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进口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部分经营权限的放开,可能也将有助于减少蔬菜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行业经营秩序。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外贸关系的改善,也为蔬菜出口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机会。2003年6日18日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这一协议于2003年10月份正式生效,为我国蔬菜出口泰国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并进一步利用季节性温差的优势向东盟出口蔬菜。根据海关统计数据跟踪分析,从2003年10月~2004年2月,我国对泰国出口的蔬菜与上年同期相比每月增长幅度均超过90%。2004年6月,新加坡加入中泰两国果蔬“零关税”安排,为我国蔬菜加快走出国门开辟了新的道路。 4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 4.1 区域布局科学合理化方向 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我国总的蔬菜面积、蔬菜产量、人均占有量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蔬菜产业低水平扩展甚至是盲目扩展在效益、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遏制,区域布局在区域农业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蔬菜种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等综合比较下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如海南亚热带气候下的周年露地栽培基地,高光照条件下的西北、东北冬季日光温室生产基地,沿海地理条件下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外向型生产基地,经济高收入条件下的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加工型蔬菜基地等将可能相继形成。今后,中国蔬菜总体规模增长可能会比较缓慢,但不排除局部区域的快速发展。 4.2 质量标准化方向 绿色环保,内部品质、外观质量高要求是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蔬菜产品端上国际餐桌的前提。目前,国家已经着手制定大量的蔬菜产品质量标准、操作技术规程,并通过认定审批程序、市场准入制度等予以落实。这些已不单单局限于产品农药残留量和卫生指标,而是涉及到产地环境、种植管理方法、操作人员安全、包装规格、注册商标品牌等蔬菜生产整个过程和多个方面。这些标准或技术体系还将逐步与国际,特别是蔬菜产品的进口国接轨。 4.3 初加工和深加工方向 初加工指蔬菜产品经过简单的分级、清洗、包装甚至预冷等过程,减轻蔬菜腐烂,减少城市垃圾,方便居民烹饪。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已实现了蔬菜包装进超市,但大部分城郊、农村仍然是未作任何处理就销售,购回后2d就难以食用。深加工指蔬菜产品的再生产,需要一定的加工设备和技术。以蔬菜为原材料,或改变蔬菜原有形状,或提纯特有成分,或浓缩产品营养,简化食用过程,提高贮运效率,拓展交易领域。蔬菜加工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它已严重影响到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素质和效益发挥,国家“十五”期间已经在科技上给予了较大投入,未来可能会有显著改善。 4.4 产业化经营方向 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蔬菜的产业化经营实际上就是着力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2大问题:即小规模生产与国际化大市场的问题,蔬菜产业链延伸的问题。目前中国菜农95%以上处于种植层面上,自身从资金、技术、知识、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尚不具备产业延伸能力和面对大市场的能力。采取何种途径将某个区域的菜农联系起来,采用何种方式将各地零散的蔬菜原材料集中起来,采取何种方式将国际化大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生产决策中等必须很好解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服务效率、质量效益以及产业效益。多年的实践证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4.5 出口外向型方向 蔬菜产业向外向型方向发展,是中国优越条件的使然,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样的气候资源可以生产某些国家或某些国家某个季节无法生产的蔬菜,非常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周边国家众多,国内蔬菜总量日趋饱和,国际间贸易平衡的需要等,决定了中国蔬菜产业可以走出口外向型,也必将走向出口创汇型。相信随着蔬菜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国际贸易环境的日益改善,蔬菜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例还将快速上升。◇
参考文献 [1]刘江主编.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0:8-58. [2]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背景资料.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85-220. [3] 中国农业年鉴编委会.2003年中国农业年鉴.北京: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