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委员会简介
组织结构
组成人员
组织机构
办公室
食育基地管理中心
《中国食物与营养》编辑部
专家介绍
顾问
主任
委员
秘书长
工作动态
食育基地
食育基地目录
食育基地信息
食育基地风采
期刊出版
中国食物与营养
专家视点
行业要闻
政策法规
食物政策
基本法规
相关标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食物生产
» 浅论名特蔬菜的无公害生产
浅论名特蔬菜的无公害生产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7-04 |
【 字体:
大
中
小
】
封立忠
杭州市农业局
名特蔬菜指历史形成具地方特色的或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喜闻乐见的、一个或几个性状(如外观、品质、熟性等)特别优良的蔬菜。当今时代,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明显提高,蔬菜产业在整个社会进步中已成为一个闪光的亮点。无论在菜地还是在市场,无论在宾馆宴席还是在百姓餐桌,耀眼的蔬菜新品种不断涌现,传统名菜再添光彩。名特蔬菜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三大益处:
首先,名特蔬菜的开发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浙江肖山南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种植田藕使农民收益增加一倍;钱江两岸围垦区种植日本萝卜,出口创汇,带动了一批蔬菜加工企业;山区半山区种植小尖椒,因其产量高、品质优、采收期长,深受农民欢迎;新品种推广尤其是丝瓜杂优利用,使杭州市郊老菜区生产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次,名特蔬菜的开发给居民带来了丰富的菜肴。高蛋白的黄秋葵,绿油油的西兰花,五彩缤纷的彩色甜椒,还有营养丰富的野生蔬菜,增添了餐桌上的色香味。并且许多名特蔬菜具清热解毒、健胃润肠、健身美容之功效,深受市民尤其是女性朋友的喜爱。
第三,名特蔬菜的开发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品位。蔬菜种质资源的丰富,稀有品种的出现,太空蔬菜的“登场”,花色品种的增加,尤其对它们实施无公害生产,进而上升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不仅提高了蔬菜本身的档次,而且优化了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也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量。名特蔬菜成为实施都市农业、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打造绿色省市的组成部分。
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生产原则,人们对历史上形成、国内外引进和最新育成并有发展前途的名特蔬菜进行开发利用,使蔬菜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民种名特蔬菜的多了,市民吃名特蔬菜的多了。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内外贸易和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它在蔬菜产业中乃至于在整个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将愈来愈明显。鉴于这些蔬菜成名原由和特色表现不同,人们对其称谓方式也不同。有的以商品命名,有的以用途命名,有的以资源来源命名,有的直呼其种或品种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其突出的优点和知名度。归纳起来有三大类:有的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高档保健蔬菜;有的是正在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创汇蔬菜;有的是填补餐桌历史空白的花色蔬菜。笔者认为,从实际出发,按人们习惯称谓命名,这样有利于人们对各种名特蔬菜的接受,也有利于开发。按此归类,我们杭州市的名特蔬菜共有八类41“种”,年栽培面积约2万公顷,年产量52.5万吨。
然而,名特蔬菜与普通蔬菜本没有分界线,且可能会互相转换。无论是哪一类蔬菜,社会首先关注的是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希望按无公害蔬菜标准生产,让人们吃到的是“放心菜”。
应当说,蔬菜农药残留问题是历史形成的。自古蔬菜生产并不用药。随着蔬菜品种的引进、连作的持续和其他植物的影响,病虫为害增加,蔬菜生产不得不用药防治。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农民用的还只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药剂和少数几种化学农药。后因病虫发生发展猖獗,人们开办农药厂,大量生产化学农药予以防治。农药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与病虫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展开了“竞赛”,到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并且,大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周围工厂的兴起,加上一些人为的原因,使土壤、水质、空气的污染接踵而至,人们的身体素质受到严重威胁。
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关注着蔬菜产品的安全性!
与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同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蔬菜质量,一直在同污染作斗争,特别是加入WTO后,要求蔬菜的质量与国际接轨,陆续发布了无公害蔬菜的相关政策法规。2001年11月29日由国务院总理朱?基签署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施行《农药管理条例》。2002年4月29日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施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同年6月28日农业部提出《农药限制使用管理规定》,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同年农业部还发出194号、199号两个公告,决定在2000年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加强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停止对甲拌磷等11种高毒、剧毒农药的新证登记,从源头上解决蔬菜的农药残留问题。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规定,2001年5月30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业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监局、省经贸委联合提出的《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部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意见》。1999年6月7日杭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农药管理防止农药污染蔬菜的通告》,同年9月2日发出《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量监督管理办法》的政府令。2002年12月31日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发布《杭州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管理菜用农药。这些强有力政策法规,使蔬菜农药残留得到有效控制。杭州市2002年对基地蔬菜检测12600批次,合格率达到97.9%,对市场蔬菜检测6594批次,合格率达到94.9%,对宾馆饭店蔬菜检测3100批次,合格率达到97.0%。2003年1月和4月,国家农业部对杭州市生产基地蔬菜农药残留进行定点监测,合格率达到96%,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州蔬菜质量领先于全国。
在管理菜用农药的同时,全国上下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蔬菜质量管理。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通知》,蔬菜成为整治的重点。农业部正在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浙江省政府发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省农业厅下发《浙江省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工作实施意见》。杭州市政府在连续4年实施“放心菜”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成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和标准化进行全程控制。省市农业、质监等部门相继制订并实施了“无公害蔬菜”的标准。
实践证明,推广无公害蔬菜的意义有三:一是有益于人身健康。如果我们每天吃的菜百分百无公害,那么首先由蔬菜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就会杜绝!其次,相应的慢性病或重金属积累也不会发生。可想而知,人的病情特别象癌症这样的恶病就可大大减少。特别是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的名特蔬菜,多吃对人体大有益处,人们的身体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当然寿命也会得到延长。二是有益于环境优化。从菜地到市场再到餐桌,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应用名特蔬菜,那么,环境(土、水、气等)的污染明显减少,并且艳丽多彩的蔬菜品种,与绿色环境相协调匹配,也是人生一大享受。三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行名特蔬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相反,如果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停止在蔬菜上无休止的喷洒高毒农药、使用带有重金属的肥料、浸泡被污染的脏水,那么社会至少在这方面是落后的。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已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而且对蔬菜品种的选取、色香味的搭配和每天的饮食量都有一个谱。
为使我市名特蔬菜产业与国际全面接轨,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措施,强化监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建立和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无公害蔬菜组织管理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等四大体系。
1、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都市农业的主要目标是:到2006年,全市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从2001年59%提高到70%左右,形成优势产品强、初级产品优、加工产品精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型。要实现上述目标,对名特蔬菜产业的发展要制订一个实施规划。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职能和责任目标,制订好相关项目的年度分解计划,落实一批配套的政策措施。与农业示范园区(基地)、专业村(场)、现代化示范村、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交易市场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使用好财政扶持资金。组建一套工作班子,以确保工作落实。
目前,大部分蔬菜生产基地是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制约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创新,使生产管理,质量监控和创品牌受到影响。因此,要制定发展规划,按“五有”标准建设相应的无公害蔬菜商品生产基地,“五有”是:⑴有良好的生态环境。⑵有种植技术规程。⑶有产品质量标准。⑷有品牌和包装。⑸有营销运行载体。要确保示范基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结合,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病虫优化治理技术,品种引进和布局技术,水土保持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地力培肥技术,保鲜加工技术以及蔬菜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措施。
要加大资金扶持,对名特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开发,产品创省、市级名牌、生产单位购置检测设备、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培育经营主体等项目,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及奖励。
2、全程质量监控体系。首先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除了制定《无公害蔬菜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外,还必须制定名特蔬菜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品种、播种时间、播种方式、施肥用药的种类、时间、方式及监管办法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其次要健全检测体系,确保产品安全,这是实施名特蔬菜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手段。尽快启动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加快行政管理部门及基地两级检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监督检验体系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健全农产品检测中心,开展基地检测、市场检测、产品检测,对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和有害物质残留量实行全程跟踪检测和监控,同时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和经营、加工、包装、保鲜、运输过程中的生产资料进行监督管理。切实禁止甲胺膦、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全市的销售和使用。同时,加强执法检查,组织农业、技监、卫生、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进一步规范农药、化肥经营秩序,杜绝高毒农药的蔓延。第三,加强农业源头污染的治理。全面推广有机复合肥,减少化肥用量。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生物农药和防虫网防病治虫,实行综合防治,减少农药用量。抓好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各规模猪场都必须建立三格式化粪池,切实解决农业源头污染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我市生产的名特蔬菜真正达到安全蔬菜标准。
3、健全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和培育无公害市场,是名特蔬菜生产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市场培育力度,实现优质优价。在发展名特无公害蔬菜的无公害生产中,应加强市场培育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报导,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蔬菜的认识程度,提高市场对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并通过一系列营销策划,如直销、直供、配送、连销等营销方式,使消费者坚信无公害蔬菜的质量,进而逐渐成为消费者公认的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同时也可增加菜农的收入,提高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扩大名特蔬菜生产的覆盖面。
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目前,由于蔬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多由个体生产经营者来完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发展名特蔬菜必须进行产业化,并注重培育国际国内市场,要根据名特蔬菜生产的特点,逐步建立产加销、基地+农户+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等龙头企业型、专业市场带动型和主导产业带动型等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市场、农民、基地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名特蔬菜品质特性,逐步建立其经营销售网络,成立相应的运销流通等专业协会,建立专门的销售中心、配送中心、专卖店、连锁等。实践证明,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正在成长为农产品流通领域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生力军。要抓住我国加入WTO 有利时机,培育无公害蔬菜的龙头企业,提升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过去名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一直是蔬菜行业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无公害蔬菜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培育名特蔬菜加工龙头企业,是提高无公害蔬菜附加值,完善无公害蔬菜产业链的核心。要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对名特蔬菜无公害生产实现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从而达到质量标准化,在国际市场上体现产品特色优势,占据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较大份额。当前我市41“种”名特蔬菜的主要出口市场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在那里有名特蔬菜的销售空间。
4、高效的农技服务体系。名特蔬菜生产关键技术是保障无公害蔬菜质量的核心。要加强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与浙大、省农业厅、省农科院等单位联手,加强对乡镇、村级人农技人员和基地种植户的技术培训,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种菜农民培训计划,提高蔬菜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名特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率。
开展名特蔬菜质量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无公害栽培技术。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综合效益原则,研究名特蔬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主要包括:A、设施栽培技术;B、适期播种,地膜覆盖,定向栽培技术;C、合理间套作,立体栽培技术;D、滴灌、喷灌等节水栽培技术;E、脱毒育苗技术等。
②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污染物复合控制技术。主要包括:A、筛选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为主的无公害蔬菜新农药、新肥料;B、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方法及规程;C、研究以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的名特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案和防治指标;D、不同种类名特蔬菜在主要土壤类型上平衡施肥配方及技术规程;E、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快速监测方法。
③名特蔬菜生产模式与技术规范。应当根据区域分布、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生态环境条件分别提出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与技术规范。重点研究城郊设施栽培无公害蔬菜(以高档商品蔬菜为主)的生产模式与技术规范,并预以推广。
要建立蔬菜清洁生产的集成技术体系。综合运用生态环境控制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农药、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并建立蔬菜清洁生产的集成技术体系。主要研究产前基地优选、良种配置、土地处理技术;产中蔬菜作物系统、病虫综合防治、设施栽培水分管理、无公害肥料和农药替代技术;产后蔬菜有害物质监测、评价标准、产品包装、储运条件等。
分享: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