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7-04 | 
【 字体:    

傅祥军

安徽无为县农业委员会

 

摘要:本文分析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农业标准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今后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县域经济;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引用执行相应的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等一系列标准,实施生产、加工和管理,形成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中心,以获取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运行体系。

1  立足县情,树立农业标准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意识

1.1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扩张农业外向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国际化日趋明显,农产品、农业技术以及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交换越来越频繁,竞争的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我国农产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农产品生产技术、企业加工、产品质量和市场行为管理规则上与国际接轨,农业标准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我县地处皖江黄金水道北岸,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31个乡镇,605个行政村,面积2413平方公里,耕地8.6万公顷,人口138万,其中乡村人口104万,农业从业人员41.2万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7.3万公顷,其中粮食6.66万公顷,油菜4万公顷,棉花4万公顷,蔬菜2万公顷,畜禽年饲养量3000万只(头)左右,水产品产量6.2万吨以上。农产品资源丰富,是一个以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8.5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52.59亿元的35.3%,农民人均纯收入2356元,60%以上来自农产品生产,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迅速提升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今后,如何变农产品产量优势为效益优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有相应的份额,将主要取决于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和安全性。目前,我县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较低,粮、油、蔬菜等农产品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畜禽、水产品存在着重金属污染、抗生素残留和违禁添加剂等现象。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出口总额每年仅十几万美元。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总额550.7万美元,其中农副产品出口总额仅16.6万美元。农产品出口额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迅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2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农村经济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农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按国内外有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逐步建立ISO质量保证、HACCP环保质量监控、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等管理体系,使农产品企业管理和质量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因此,发展农业标准化,对促进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全县现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40余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3家,市级只有13家,龙头企业常年订单生产2.3万公顷。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不到5万户,仅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不到六分之一,农业产业化经营远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可以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需求,从而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3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革命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本身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层次,同时,农业标准化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因此,发展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近年来,全县各地围绕“提升特色化、推进产业化、发展标准化、扩张外向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初步形成了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六大主导产业营、标准化示范、外向化带动格局,但是仍然存在特色水平不高、产业区域化生产、产业化经化进程不快、标准化推动不力、外向化带动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以发展农业标准化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发展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农业又一次绿色革命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尽快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接轨,这将大大拓展我县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是今后我县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标准化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绿色革命。首先,要树立市场农业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质量安全门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我县有70%的农产品主要靠外销,不仅受到国外市场实行严格的“绿色壁垒”制约,而且也受到国内大中城市开始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的限制,如果不赶快取得农业标准化这张“绿卡”,就没有资格参与竞争,赢得发展。其次,树立精品农业意识,把推其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突破口。通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解决农业产业结构深层次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开发品牌产品,提升结构层次,迅速把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变为广大农民的积极要求。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未来农业必将是安全、优质、品牌农业,真正体会到现代农业生产,必须逐步从粗放耕作转向规范操作,并从生产实践中真正感悟到高标准高效益、低标准低效益的价值规律,使农业标准化生产成为广大农民的积极要求和自觉行动。

2  分析现状,正视农业标准化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县通过不断实践探索,特别是通过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配套制订了一批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本着“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根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要求,全县制订并发布了粮、棉、油、乳(黄)瓜、蒌蒿、大蒜、马铃署、荸荠、席草、肉鹅、螃蟹等33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同时,收集归纳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企业生产加工、卫生质量标准,汇编成技术手册2000余本,指导各地推行标准化生产。

二是初步建成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根据全省建设17个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建设要求,全县采取上下联动,分年实施的形成,抽派技术人员驻点抓片,以典型示范引路。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以生产无公害和优质名牌产品为目标的种植业基地2.93万公顷,其中,水稻1万公顷、油菜0.8万公顷、棉花0.3万公顷、席草0.3万公顷、荸荠0.2万公顷、蔬菜0.33万公顷,畜禽无公害养殖292万只(头),其中肉鹅200万只、肉鸭30万只、肉鸡60万只、商品猪2万头,螃蟹、青虾、珍珠等水产品无公害养殖基地0.66万公顷。

三是培育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和龙头企业。2002年以来,全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对传统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在省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2002年,全县有8个产品评为省名牌,有10个产品评为市名牌,1个产品评为市特色农产品品牌;2004年,全县又有7个农产品被评为省名牌,8个产品被评为市名牌,3个产品评为市特色产品品牌;有9个产品获省并转换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分别有3家和13家企业被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四是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保障体系。围绕蔬菜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抽检、自检等多层次检测网络建设目标,我县已购置了5台258B型农药残留速测仪,分别在隆兴超市、二坝镇生产基地和县农委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台(室),目前县农委正在实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华康露仙等蔬菜加工企业均建立了产品质量自检体系。

但是,必须清醒看到,由于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农业发展新阶段相比,目前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突出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由于过去长期短缺经济以追求产量为主的生产方式,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面对入世新形势,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问题更加突显。但问题更为严重的却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还未被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普遍认识,以致全县农业标准化工作仅仅局限于示范点片上,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品种少,认定的面积小,与市场消费要求差距极大。目前,我国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约占农产品总量的3%,我省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约占全省农产品总量的5%,我县被认证的安全农产品不到全县农产品总量的1%。

2.2  农业标准不规范

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制定存在着时间滞后和标准不全的问题,标准不配套、不统一,一个产品多重标准,全国实施统一标志认证产品数量不多。我国已制定国家标准450余项,行业标准1450项,地方标准17000余项。但是,我国正式发布的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的农产品不到200个,上市农产品有近80%没有标准,特别是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我县对国家、行业等农业标准不仅引用数量少,而且应用范围也小,地方、企业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问题十分突出。

2.3  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在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和动植物防疫上已有一套法律法规。但就总体而言,现行国家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未能涵盖农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和初加工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执法主体、市场准入与检验检测等环节尚存在着法律法规不配套,查处依据不足、依法监管不力、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目前,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是空白状态,尤其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管理、产品质量监控和市场准入等主要环节,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约束,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急待启动。

2.4  检验手段不完善

我国目前建有14个省级检测中心、200个县级检测站,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配置了速测仪。我县目前虽正在筹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但仍以定性速测为主要手段,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多数未建检测网点,检验、检测手段缺乏,不适应标准化生产发展需要。

2.5  技术服务不配套

由于长期围绕产量农业的科技服务方式,使得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设施、手段都不能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需要。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我县广大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很难捕捉农业标准化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还很难掌握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的技术关键,尤其是目前我县农技推广服务面临的县乡条块分割、人事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农技推广服务难以做到宏观有效调控、微观精心指导,农业标准化技术难以迅速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县已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尚存在很多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要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必须着力解决以上突出问题。

3  理清思路,探求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对策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基础,是推进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加快发展,应分析县情、研究现状、理清思路,着力把握三大关键,推进六大体系建设。

3.1  明确发展方向,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目标,以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和品牌化营销为主线,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主攻方向上,要紧紧围绕“壮大一个龙头、创新两个机制、实施三项工程、健全六大体系”的发展方向上,即要以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为龙头,创新体现产品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和市场检测准入的约束机制,实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市场三大标准化工程,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生产示范、加工转化、营销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在发展农业标准化的长远规划上,要围绕我县主导和特色农产品,按80%资源总量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目标,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全县最终实现种植业标准化生产13.3万公顷,其中,水稻4万公顷、棉花3万公顷、油菜3万公顷、蔬菜1.3万公顷、席草、荸荠、莲藕等“三水”作物1万公顷,其它特色产品1万公顷;水产品标准化养殖1.33万公顷,其中,河蟹0.8万公顷、虾类0.33万公顷、珍珠0.2万公顷;白鹅等畜禽标准化养殖2000万只(头)。通过5-10年努力,逐步建成蔬菜、畜禽、水产、粮、棉、油和“三水” 作物、“五早”农业八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同时,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有关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并以现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基础,制定年度申报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认证规划目标任务。

3.2  把握工作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六大体系建设

3.2.1  抓标准应用,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根据市场准入要求,对出口创汇企业和外销产品,要引进出口国和国际先进标准作为执行标准;对目标市场在国内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要引进发达地区质量标准作为执行标准;对一般产品则普遍采用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对目前尚未制定标准的产品,要严格按照质量保证要求,制定企业和地方自己的执行标准;对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要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技术配套,做到有标可依、有规可循。通过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在全县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以及外贸、内销等多层次、多序列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3.2.2  抓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要坚持优势项目率先突破的原则,从品种、品牌入手,建设标准体化生产示范基地。一是围绕名牌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目前我县可先行从已经认证的名牌和无公害农产品先行突破,建好核心示范基地,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我县要围绕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六大主导产业和“三水”(席草、荸荠、莲藕)、“五早”(早花生、毛豆、玉米、薯类、瓜类)等特色农产品,逐步建立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围绕出口创汇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基地,重点围绕华康、露仙等出口创汇加工的蔬菜、水产品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不断推进以政府、企业、市场、农民多元化架构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建设。

3.2.3  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产品加工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企业产品加工,全面推行企业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ISO14000环保质量监控、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质量认证和GMP良好操作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逐步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轨道,加快推进龙头企业加工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3.2.4   抓检验检测,推进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基地、企业、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县级要建立检测中心,完善检验手段,着重对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定性速测,产地乡、村要建立检测站(室),企业市场要建立各自的检测网点,开展定性速测自检,不断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3.2.5  抓产销衔接,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逐步推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把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不断拓宽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做到以销订产、以产促销、优质优价,加快推进安全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3.2.6抓技术服务,推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各级和基地、企业、市场多方位、多层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现有县乡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尽快扭转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不顺、渠道不畅、手段不强、经费不足、服务滞后的局面,调整管理机制、疏理推广渠道、充实技术力量、改善服务手段、强化信息指导,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3  创新调控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发展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是农业发展史上又一次绿色革命,是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与支持。在宏观调控上,必须要加快创新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发展的各种调控机制:一要创新体现优质优价的动力机制,以品牌占市场,以质量求效益,实现标准化产品的优质优价;二要创新市场准入的约束机制,通过加强检测和无公害绿色品牌标识,实行市场准入管理;三要创新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标准化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作为主体运作;四要创新投入机制,坚持政府重点给予向导性扶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加大投入,实行社会多元化投入;五要创新管理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配套制订相应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地方性管理法规和办法,完善管理手段,推进法制化进程,同时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重视和支持,加强舆论导向,形成共识氛围,要层层建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做到省、市、县有专门工作机构,乡、村、组有专门班子负责实施,基地、企业、市场有专人分工负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保障农业标准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业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新的飞跃。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