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抓好蔬菜流通  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抓好蔬菜流通  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24 | 
【 字体:    

吴鸿斌  段艳玲

河北省农业厅

蔬菜流通,从广义讲,是指从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整个过程中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因此,蔬菜流通是整个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生产规模,生产效益同时,建立和完善蔬菜的物流手段,抓好蔬菜流通,对整个蔬菜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好蔬菜流通的必要性

1、做好蔬菜流通,可促进蔬菜产业整体良性发展, “九五”以来,蔬菜产业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好势头,2003年,全省瓜菜播种面积达到1770万亩,总产6377万吨,总产值378亿元,占种植业的41.7%。我省蔬菜商品率达到80%,外销率达到56%,辐射27个省市区,并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京、津市场上的份额分别达到50%、40%以上,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目前看,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参与大流通,如果在加工、包装、贮藏、配送、市场销售等产品流通的“后环节”阶段,缺乏必要的手段和管理,就不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满足不了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就会造成“生产强、物流弱、效益低”的不良现象,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2、可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效益。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蔬菜业的效益,生产环节只占25%,流通环节占42%,加工环节占33%。据悉,美国农业总投入只有三成用在采摘前,七成都用在产后,农产品产后总产值和采摘时的自然产值比达到3-7:1。在我国,每年有20%的蔬菜由于缺乏必要的加工、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在采摘后的流通中腐烂变质,白白被扔掉,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建立完善分等定级、贮藏保鲜、包装配送等手段,不仅改变产品外观,提高产品等级,延长流通时间,减少经济损失,达到增值增效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协调淡旺季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3、可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从形势发展看,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增强,蔬菜质量成为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关键。国外通过加强对产品的检测,对产品品牌、规格、外观等方面的要求,设置“绿色壁垒”,抬高进入其国门的门槛。国内市场通过逐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提出了对蔬菜产品的标识、包装等多方面的要求,强化蔬菜质量可追溯性。通过建立完善蔬菜流通等基础设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达不到这方面要求的蔬菜,逐步被市场冷落而退出。

二、我省蔬菜流通现状

物流手段的建立和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形势下,市场对产品的一种必然要求。我省多年来通过抓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蔬菜流通的发展。全省蔬菜产地批发市场达到205个,国家级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16家,发展各类蔬菜加工企业520多家,蔬菜业农民专业组织1400多个,购销服务组织3200多个,专业协会1万多个,经纪人达到23.6万人。培育邯郸长青、定州中州绿、青县青青、永清翠仙、廊坊绿龙等蔬菜名牌191个,蔬菜绿色食品18个,出现了石家庄冀农、绿园、邯郸长青、廊坊绿龙、秦皇岛集发、衡水邓庄、承德光大等为经销、配送龙头企业。但总体来说,我省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与先进省市相比,蔬菜流通的整体水平处于较低层次。主要表现在:

1、重视不够、投入力度小。由于蔬菜流通相对于生产来说,有关部门和生产者、经营者重视程度不够,蔬菜物流的发展时间较短,加之这方面的投入主要以市场行为、企业投入为主,投入力度不大。

2、 产、销脱节,蔬菜流通能力薄弱。一方面我省蔬菜产业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销中介组织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同时,蔬菜市场价格瞬息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没有形成农产品数量、品种、价格等信息的正常传递,致使蔬菜流通能力薄弱,抵御市场供求变化,规避风险的能力弱。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环境、发育程度、流通秩序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仍显落后,与国内、外大市场街接不紧。导致产、销脱节。

3、蔬菜的产后处理、包装及营销手段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尚无商品分等定级的标准,大部分运输车辆不具备保鲜和远途运输条件。蔬菜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技术和产品没有突破,蔬菜出售多为“原”字号产品。如对北京蔬菜市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在批发市场中,我省的蔬菜大部分以散装居多,等级不分,好坏不分,部分产品的外观形象较差,虽然销售价格同比不高,但销售形势并不乐观,往往比其他略有包装的产品销售时间要长。而超市内一些价格高的包装产品几乎见不到我省的品牌产品。

4、质量追溯制度和市场准入尚未建立。当前蔬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大部分为“三无”产品,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不能追根溯源,这样虽然降低了生产者、经营者的成本,也同时降低了生产者、经营者对蔬菜质量的要求,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缺少市场准入,也使得蔬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不能优价,使蔬菜流通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一个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蔬菜流通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蔬菜流通,对促进我省蔬菜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建设现代化蔬菜流通体系,提高蔬菜产业整体效益的目标,充分发挥我省海、陆、空和口岸等综合资源优势,强化交通枢纽的集散辐射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和商贸流通三大蔬菜流通平台,推动蔬菜现代物流业快速稳步发展。

1、加快蔬菜流通方面各类人才的培养,通过学习、了解、借鉴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做法,学习了解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现代物流的基本要求和趋势变化,为参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竞争着力培育人力资源。

2、加快物流方面的标准制定,如制定产品外观、内在质量,规格包装、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标准、规程,建立和完善标识使用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制度,使产、加、销各类企业在分等定级、加工包装、冷藏保鲜、运输等方面有标可依。这些标准的制定对克服地区壁垒、形成大流通、大市场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瞄准市场,多层次组建物流主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品牌企业、品牌产品意味着更多的“物流量”,更大的市场份额,要从政策、资金、宣传上对品牌企业、有竞争力的产品重点扶持,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标准化生产,使其品牌更“靓”,企业更“响”。同时,积极建设蔬菜产业联合会和菜农专业协会,对外开拓市场,建立起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生产、筹措资金、协调关系、规范行为,逐步形成生产、流通与销售集团化操作。在生产模式上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等产销一体化模式,有效发挥农村产销中介组织的作用,做到信息流、商品流、物流全面畅通。

4、加强蔬菜市场体系建设,搞活蔬菜流通。首先按照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依照全省蔬菜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点,分类建设,有效调控。可在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重点县市、万亩以上的重点乡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集散市场,便于产品集散、分级包装及转运。其次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加强与各大中城市联系,建立销售网点,街接全国大市场,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扩大市场覆盖面。再次完善市场功能,建立信息网络,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将批发市场由集散地向集散、信息传递、综合服务、交易结算等过多功能、规范化的市场过渡,及时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

5、加快蔬菜流通方面的法制建设,从依靠政府管理向依法管理流通转变。由于已建立“菜篮子”的价格调节基金、风险基金、储备体系等一系列政府调控机制,大多取消或减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一系列完善市场的法则、法规才能使农产品流通从政府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可以借鉴。如1966、1971年日本相继制定了《蔬菜生产上市安定法》、《批发市场法》,从法律上“指定”了蔬菜生产、流通、消费等行为,规定了建立批发市场的城市人口、场地规模和标准权限等,使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能有法可依,较好的解决了蔬菜常年稳定供应的问题,避免了市场建设与管理中混乱和不公平的现象,这也是日本蔬菜产销渠道稳定的一个基本保证。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