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20 | 
【 字体:    

唐铁朝

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摘要:河北省为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强产业竞争力,从1989年开始,围绕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无公害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蔬菜质量明显提高。但农民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性不高、有害物质超标比较突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等不同层面无公害意识、行为、生产管理措施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阐述了河北省无公害蔬菜在区域化布局、产地管理、科学技术普及、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监督执法力度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六个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制约河北省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公众对无公害的认识不全面、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不够、产地管理薄弱、技术普及面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市场准入制度尚未建立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产地管理、加强投入品监管、控制生产过程、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等六项无公害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为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几年来,河北省始终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作为全省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力度,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制约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些问题。

1  主要成效

1.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河北省合理布局,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了张承地区错季菜、环京津精特菜、冀东果类蔬菜、冀中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菜、沧衡大棚蔬菜、冀南中小棚蔬菜和露地菜等六大蔬菜特色主产区,发展10万亩以上的蔬菜大县达到60多个,区域化蔬菜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1.2  产地管理日趋规范

1.2.1加快了产地认定步伐。为确保蔬菜生产质量,河北省紧紧抓住洁净“源头”这一关键环节,加大了产地管理力度。加强了对蔬菜产地环境评价、认定与保护工作,对环境符合标准,生产组织、技术保障体系健全的产地,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对紧邻污染源和不符合产地标准要求的区域,禁止进行蔬菜生产。并对产地进行登记编码,下发了“河北省蔬菜编码方案”,对产地实行动态管理。河北省从1999年开始对蔬菜产地进行环境评价面积,逐年加快环境评价和认定步伐,截至2004年已达到910.9万亩,认定产地580万亩。                   

1.2.2加大了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各地在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有关农用投入品的一系列禁用、限用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行为的规章。并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积极推广既能保证蔬菜生产安全,又能保证质量安全的农业投入品。疏堵结合措施的落实,较好控制了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

1.2.3基地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河北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3年7、10、12月,分别对无公害蔬菜产地和市场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测,结果显示,产地蔬菜产品质量明显好于市场(图1-1)。

 

 

 

 

 


图1-1  河北省无公害蔬菜产地及市场蔬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比较

1.3  科学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1.3.1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在严格执行国标、行标的基础上,河北省结合实际,制订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环境、安全控害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等60多项,覆盖80%以上的蔬菜品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各地采取宣传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狠抓了各项标准的实施,加快了标准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了蔬菜的标准化生产。

1.3.2加快新技术普及。为促进蔬菜产品质量提高,河北省以种子、设施、技术为重点,全面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的推广普及。从2001年起,累计引进培育抗逆、抗病虫优良蔬菜品种360个,年育优质种苗2亿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以日光温室、大小拱棚为主的设施蔬菜面积达800万亩,高效新型温室比重达到40%以上,深冬生产能力提高1倍;并将高效设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安全控害、配方施肥等技术组装配套进行推广,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的63%,提高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

1.4  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基本形成

为提高检验监督能力,河北省建成了河北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农药残留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石家庄)、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家庄)等三个省级中心,现已具备了农产品、农药、化肥质量检测能力。全省11个设区市和6个中心生产区建立了以硝酸盐、农药、重金属三项残留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邯郸、秦皇岛、唐山、石家庄、廊坊、衡水6个市的检验检测中心已通过省级计量认可。102个县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设备,自检覆盖蔬菜面积的90%以上,为强化无公害蔬菜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地还自筹资金完善自身的自检体系。

1.5  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按照国家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在积极引导生产基地和生产经营企业搞好产品自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执法部门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对蔬菜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过程及市场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增加了抽测次数和样点,并定期公布检测结果。近年来,省级检测样品 1058批次,市级检测127批次,县级抽测80多个品种、3万多次,自检覆盖蔬菜面积的90%以上,发挥了较好的监管和指导生产作用。据调查,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河北省抽检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分别为16.6%、15.3%、9.8%,呈明显下降趋势。

1.6  农民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围绕促进产业化经营,河北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3000多个,初具规模的有1400多个,带动农户120万户,占菜农的30%。60多个蔬菜生产大县(蔬菜种植10万亩以上的县)中约有1100个,带动菜农90万户,约占菜农总数的40%,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对促进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保障蔬菜质量安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公众对无公害认识不全面

因为我国食品供应多年来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为解决温饱问题,多年来推广的农业技术主要是以提高产量为主,对质量要求重视不够,对生产和消费的产品是不是安全的认识不高。据调查,仅有53%的管理人员对无公害农产品有一定的认识,9l%的农户知道“无公害”, 但说不清“无公害”的具体意思,50%的城镇居民对有标识的无公害表示半信半疑或无所谓。

2.2  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

河北省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市、县围绕农业部有关农药限用、禁用规定,出台了相应的农药管理办法和通告,对农资市场进行整顿,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药市场监管难度大,经营网点多,经销渠道、经营主体资格成分复杂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

2.3  无公害产地管理薄弱

无公害蔬菜产地的确定、环评和认定多属政府行为,产地建设和管理中,一些地方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为扩大影响,很多产地的划定涉及多个村庄,界限不清,划定的面积大,实际种植蔬菜面积小,环境评价的面积大,认定面积小。目前,河北省经过环境评价蔬菜为910.9万亩,而认定面积为369.5万亩,仅占环境评价面积的40.5%,而且种植分散,个别产地没有产地生产记录,标准化生产措施落实不够,对产地源头和生产过程管理不到位。

2.4  无公害技术普及面窄

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接受新技术普遍较慢,获取技术的方式和途径不尽相同。据调查,农民从政府农业等部门推广(包括培训、宣传、现场会等形式)获得技术的人数仅占44.2%,与农民需求政府推广所占比例63.1%相差甚远。由于农民受自身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接受邻居朋友介绍或看样板获取技术的比例仍较高,占27.3%。

2.5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从调查看,河北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覆盖面较小,层次较低,缺乏规范。全省初具规模的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有1400多个,带动农户120万户,占菜农的30%,带动率低。从层次上看,层次较低,多数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内部结构比较分散,服务功能仅停留在产前、产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等层面上,产、加、销一体化进展不快。

2.6  无公害生产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从对定州、永清、青县等市县40户菜农调查,实施无公害生产后与以前相比,菜农在蔬菜生产亩成本增加100-1000元,亩用工增加50-200个小时,亩纯增效益低于500元(不含500元)的占45%,效益下降或持平的占22.5%。

3 对策

根据对河北省无公害蔬菜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控制农产品质量的经验,为全面提高河北省蔬菜产品质量,增强蔬菜产业竞争能力,提出如下对策。

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意义,介绍无公害蔬菜生产管理过程,宣传使用无公害蔬菜的好处及超标蔬菜对人体的危害,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视角、全方位的宣传领导,教育农民,扩大全社会认知面,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编印资料、信息交流等各种形式对生产者、管理者进行广泛培训,使他们尽快了解和掌握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提高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和道德意识,推动全省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

3.2  加强产地管理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 3.3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依照国家、省有关农业投入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生产和流通监管,规范农药、化肥、农膜的生产、推广、销售行为。加大农药、化肥掺杂使假、假冒伪劣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农药第三组分、生长调节剂添加化学农药的现象,要给予严厉打击。在蔬菜集中产区,要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监控其使用。同时,积极筛选、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环保型肥料,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专用生产资料门市和销售网点建设力度,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要不断加强用药、施肥新技术开发研究,为提高效果、降低成本、降低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3.4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建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使全省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要围绕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加强无公害新技术的开发,将高效设施、综合防治、安全控害、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进行科学组装配套和推广,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科技集成能力,全面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在无公害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5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农民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无公害蔬菜产销龙头企业的对接。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质量控制模式,以质量赢得市场,以市场推动产量、质量的提高,推进蔬菜产业按市场规律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3.6  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要结合实际,借鉴先进省市的市场准入制度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本省、市蔬菜生产基地或企业,应实行“场地挂钩”、“场企挂钩”,全程追溯,责任追究。对外埠蔬菜应建立市场监测,政府部门监督抽查,进货责任追究和警示退出制度。

为保证市场准入制度的顺利实施,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省、市、县监督检验能力和手段,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切实加强对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生产过程及市场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执法监督检验,确保上市农产品安全卫生。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实施方案.2002年:2~8

2.陈继昆.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监督与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5)9~10

3.陈彦峰. 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河南科技.2001(10):8~9

4.方放、王革华、姚向军等.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11~113

5.韩高举、张玉香、谢国力等.《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212~226.314~327

6.梁称福、陈正法. 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长江蔬菜.2000(11):1~4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