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发展水稻生产提高质量安全管理的典型经验
宋煜敏
承德市农业局农业信息站
提要:本文就承德市水稻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在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管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承德特色的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和规范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无公害水稻;生产;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水稻是承德市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稻谷3亿公斤,在承德市粮食作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分布广、适应性强、高产稳产、营养价值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80年代初由于新品种无序引进,品种多、乱、杂,优质稻占比重偏低,综合栽培技术不规范,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及超量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据有关部门测定,承德市水稻产品和产地环境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亚硝酸盐超标14.9-57%,氨态氮超标14.9-71.4%,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4.3-28.6%),致使承德水稻产品质量一度严重下降,加上当时承德市现有的企业深加工能力低,水稻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资源不能转化为商品资源。
为解决基地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优质米质量,承德市农业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产业化建设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具有承德特色的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体系。
1、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管理,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1.1引进推广优良品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准逐步向营养和保健方向发展,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势在必行。面对市场需求,承德市完成了对水稻优化品种、调整结构、提高品质方面的改造,通过20年来几个阶段的外引内繁,稳定地筛选出适宜承德市几大主要品种:适宜中南部种植的中晚熟优质水稻代表品种有日本绢光,该品种生育期160天,其米质为极优质米;适宜中北部区域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有五优一、吉丰2605、富源四、富源一、丰优516、通系125、通103及新秋光等8个主栽品种。上述品种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好看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和市场品质好(加工精度高、整精米率高、米粒富有光泽、垩白小、胚乳半透明等);二是好吃即蒸煮品质和食味品质好(直链淀粉都是中低含量14-20%、稻米胶稠度的米胶长70毫米、糊化温度为低或中等即碱消值大于6);三是营养高,即蛋白质含量大于7%以上;四是卫生好即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毒物质含量全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卫生标准》(GB2715-81)的各项指标,同时具备产量高、抗性强和适应性范围广的优良特性,一般亩产650公斤左右,这些优良品种的示范成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无污染、有营养、安全的粮食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档次。
1.2逐步规范栽培技术。20世纪,承德市水稻栽培技术发展很快,经历了几个阶段,由漫撒籽到裸地育秧,由裸地育秧改为塑料薄膜保温育秧,在80年代中期推广“一壮、二旱、三配套”栽培技术,(即育壮秧、早育秧、早插秧、良种、密度、水肥管理三配套),产量也相应1980年平均亩产315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435公斤。1990年承德引进了日本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入90年代,这项技术因为具有五省、两高、一稳的特点,即五省“省种、省肥、省膜、省水、省工”。两高“高产、高效”,一稳“稳产”等特点在承德市大面积推广,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组装了以旱育稀植为主体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大大减轻了因施药、施肥等元素投入带来的土壤污染,产量平均达到650公斤。
1.3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承德市属冀北干旱区,自然降水偏少,其中近三分之一面积属于贫水稻区,特别是在春季育秧、插秧期,需水与枯水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不足与发展稻作生产的矛盾日趋严重,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市稻作生产发展。自1989年起,农业技术员就针对水资源匮乏与发展稻作生产的矛盾这一难题,从节约水资源入手,如何降低用水量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借鉴地膜玉米的成功技术,进行了艰苦、细致、深入的试验研究。历经近十年的时间,成功地总结出形成了具有技术独创性的地膜湿种水稻栽培技术,这项技术广泛适用于北方水源匮乏稻区,大大节约了水资源,总体特点是“水整地、平铺膜、湿播种、干湿水”,具有省水、省工、稳产、高效特点。经实践证明,这项技术为承德市实行无公害节水栽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发展高产、高效作物的一项简便实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截止目前,我市已累计推广该项技术面积30万亩,平均单产585.2公斤,每亩比不覆膜的水稻平均亩增产75.1公斤,每亩节水800立方米以上,亩用水量300-400立方米,节水率70%,提高水分利用率47%,过去种植一亩插秧稻的用水量,现在可种植四亩地膜稻。每亩控制化肥使用量在80公斤(折合碳铵量)以内,农药使用量在0.15公斤以内,这样每亩即可减少化肥用量25公斤,农药0.2公斤。地膜湿种水稻技术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的优良技术, 1997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部重点攻关项目,已经通过验收,同时制定承德市地方标准。
1.4推广IPM新技术。2000―2003年,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省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承德市引进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IPM综合防治技术,承德市又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生态稻和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所生产的生态稻米经过检验,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该项技术经承德市科技局组织的国家、省、市级专家组监定验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在同类技术领域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依照《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DB1308(T053-2002))和《A级、AA级生态大米质量标准》(DB1308/T058-2002)两个地方标准,根据农业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总局联合下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河北省农业环境管理条例》以及参照现行《农药合理使用规则》、《农药管理条例》,我们有效地运用各项农业、物理、生物技术,辅以化学防治来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生态稻配方专用肥,又将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IPM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形成了一系列有承德特色的生态稻规范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全市无公害水稻基地卫生安全水平达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准。承德市已经有161万亩的基地通过环评论证,2004年又完成79.9万农户的产地编码工作,到2005年,全部实现编码制同时落实“五户联保制”,让农户之间互相监督,确保无公害水稻质量安全从生产到销售双环节有据可查。
2、壮大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培育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承德市已有河北省内水稻加工的龙头企业两个,即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绿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吞吐能力3万吨。2000年组建的承德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注册了“隆泉”商标,对优质稻和生态稻生产技术推广机制和产品开发方式进行了创新。“隆泉牌”生态米、免淘米和“绿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绿地”牌富硒米等国内省内名牌,已畅销北京、天津及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农产品达到优质同时,确保广大市民及时吃到安全放心的大米,使优质稻和生态稻生产技术迅速推广。目前,承德三源生态米业有限公司也正式成立,注册了“三河源”牌商标,购进了国内先进的加工设备,这个加工龙头企业无疑对承德加速生态稻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提高承德市水稻深加工能力,带动基地向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有机稻生产技术体系拓展。
2.2建立品牌水稻基地。技术推广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建立技术推广新机制。隆泉米业公司与农技站,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进行新技术推广协作,公司根据基地生产规模和推广计划聘请农业技术人员,严格把关技术操作规模,指导基地技术指导。目前,承德市隆化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稻示范基地,发展生态稻示范基地3.5万亩,生产的A级、AA级生态大米胶稠度等6项指标达到了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被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注册了“爱比美”牌生态商标。
2.3改革生产合作方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确保农民收益。隆泉米业公司采取订单的方式,对优质稻和生态稻实行产业化开发,公司为10万亩基地农户提供优良品种、配套技术指导、优质生产资料供应,农户严格按生态水稻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合格产品按高于当地普通稻谷10―25%的最低保护价回收,让利于农民。这种方式极大促进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2.3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承德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无污染环境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势,高标准定位,不断开拓市场。承德水稻定位在优质、营养、卫生、安全、开发生态米,实施高技术、高投入、高品位、高档次、高附加值的高标准定位战略,新建整精米流水线一处,整精米达到50%,年加工商品生态米1800万公斤,从一开始生产就树立绿色品牌,着力打造优质品牌,主攻京、津、石市场,开拓国内外销路扩大市场份额,以市场带动基地开发,极大促进了生态稻技术的推广普及。
3、突出承德特色,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3.1有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通过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IPM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形成了一系列有承德特色的生态稻规范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技术体系,通过生态稻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极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无公害水稻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2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名牌产品。“隆泉牌”免淘米、“绿地”牌富硒米、“爱比美”牌生态稻米等名牌产品推向市场后,改变了承德市水稻产品长期以来存在的档次低、附加值低、效益低、市场面窄的现状,极大地提高了承德市水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更好地达到承德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3.3保护京津人民用水安全。京津人民生活用的“两盆水”(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70%以上的水源都来自我市的潮白河和滦河两大水系,而这两大水系的河流两岸均为水稻主产区,因此通过有效地推广安全卫生科学节水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水量和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将污染控制在源头,可为京津人民提供洁净而又安全的生产生活用水。
3.4促进承德市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承德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600万人次,向来自海内外游客提供安全、优质、无污染的水稻产品,这对提高承德旅游文化名城的服务水平同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由于无公害水稻比一般水稻价格高5-20%,而且市场需求旺盛,2003年无公害大米在承德市场每公斤5-6元价格供不应求,生态稻米在春节一上市,就被集体订购一空。同时,承德地处山区,本身水、气、土壤污染少的前提下,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推广,使水稻生产本身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做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市预计到2005年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水稻基地达到25万亩,产量达13000万公斤,产值18760万元,基地覆盖55个乡镇322村12.63万户;2010年―2020年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规模稳定在50万亩,产量29000公斤,产值41986万元,基地覆盖83个乡镇610个村23.93万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李秋洪主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段玲玲主编《水稻栽培技术300问》,199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3、李树军主持编写的河北省承德市21世纪初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农业抗旱保水先进技术推广》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4、承德市人民政府编《承德农业资源及农业项目推介》一书,2004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