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分析
|
孙树泽 王秀贞 河北省海兴县农林局信息中心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人口剧增,我国人均农业生产指数仍达到181,比世界平均值115高57%,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业的高速发展,除了依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地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外,化肥与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大量使用以及机械动力与矿物能源的大量投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由此而引起的农业水土流失、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产品与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无公害农业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发展无公害农业的核心就是立足我国国情,把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建立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 发展无公害农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保障社会上农产品消费供给,而且要面对市场,适应市场,寻求农业自身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物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归大自然,消费无公害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消费的潮流和市场走向。但是环境污染对农产品的卫生质量造成了很大威胁,食物中毒事件不断见诸报道,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对环境保护,对消费无公害食品的意识大大增强,迫切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业,满足人们绿色消费的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而且可以树立我国农产品的品牌,有利于扩大影响,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1.3发展无公害农业是树立我国环境保护国际新形象的需要。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有关机构已制订了范围广泛的国际环境公约和法律规定。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行为准则。我国政府已先后签署了包括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内的30多项保护资源和环境国际公约、协定,并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促进我国对国际环境公约、协定的贯彻和落实,表示我国对人类环境问题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从而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和消费安全、优质、营养的无公害食品,是人类饮食文化的变革,提倡无公害食品,也就是提倡一种新的饮食文化,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与环境共处的依存关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与农用化学物资的大量施用,导致农田受污染的情况十分严峻,农产品质量到受影响,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因食用受污染食物引起中毒的事件屡见报端。发展无公害农业,首先要求产地环境必须符合"无公害"质量要求,一旦产地受到污染,就失去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创建和保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就必须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其次,就是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形成无公害农业产业体系。所以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同时,可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国内外市场表明,无公害食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5%-20%以上,而且市场需求旺盛。显而易见,开发无公害食品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市场发展前景。目前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自然资源优势与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形成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双赢"事业。 从1984年以来,农业部和国家环保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生态农业的试点示范工作。1993年,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七部委组织开展全国5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县、乡、村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1200多个,推广面积650万hm2。生态农业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培植了农业自然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树立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有效地减轻了环境污染,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我国在示范、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同时,开展了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农业部于1995年组织了湖北、山东等5个省份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及基地示范》项目研究攻关,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与管理文件。湖北省农业厅和湖北省农科院自198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研究,并在高产茶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进行示范推广,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积累了技术和经验,有力地推动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无公害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除台湾省之外,各省均建立了农业环保机构,从农业部,到省、市、县乃至乡镇,都有农业环保机构和技术人员,形成了覆盖面广、技术力量强的网络体系。此外,还有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湖北、山东、云南、吉林等省,建成了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发展无公害农业提供了检测服务手段。 一方面,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与食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无公害农产品倍受青睐,成为市场的宠儿,市场需求直接刺激和拉动生产。目前各地兴建了许多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北京、武汉等地政府还颁发了管理办法;另一方面,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农业及农产品生产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其进口的农产品环境质量及无公害控制标准越来越严,这一绿色壁垒大有取代了传统的关税壁垒之势,明确要求农产品生产必须加大无公害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无公害农业也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广阔的市场需求将有力地推动无公害农业的发展。 3.2 制订无公害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无公害代表着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是一项朝阳产业。同时,发展无公害农业应是一项政府行为,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启动实施阶段,需要相应的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一是规范无公害农业的管理,制订无公害保护办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地位,保障无公害农业各项措施的落实;二是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通过各种形式,如技术参股、转变机制等,参与无公害农业的建设与技术研究,并在科研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做好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认定工作。依据管理办法和标准,在认真审核、评价的基础上,搞好无公害农业产品的认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