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初 燕惠民 傅源
湖南省农业厅环境保护管理站 长沙 410005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地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就我国目前农业产地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地环境;污染危害;防治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加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激素等农业投入品,致使农业产地环境问题较多,耕地、生物资源衰减,江河湖库功能衰退,土地日趋贫瘠,农业产地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会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危及我们的生存环境。农业产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保护农业产地环境,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1 农业产地环境污染危害
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形势非常严峻,目前影响我国农业产地环境的原因主要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工矿“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源,造成耕地土壤和农用水质重金属超标,同时也直接导致稻米、蔬菜、水产品等农产品重金属超标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化肥、农药和滥用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及任意排放畜禽粪便等农业污染物,严重影响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地表水和地下水质,不仅降低了耕地质量,而且给养殖水面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1.1 工矿“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
由于我国工业和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致使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污水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越来越严重,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特别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遍布农村,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差,设备技术陈旧落后,管理不善,加之乡镇企业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执行率普遍很低,而且乡镇企业“三废” 污染物也在逐年增加 (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见表1),加剧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目前,我国农业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已达1.5亿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0亿元。据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估算,我国因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面积为32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大气污染农田面积8000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6%;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全国有8200多公里河段鱼虾基本绝迹,2.5万公里的河流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1]。湖南省已有26%的耕地、27%的农田灌溉水和25%的农田大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要求的耕地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四大水系中有70%以上河段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要求。
表1 全国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吨)
指标
|
1989年
|
1995年
|
2000年
|
关于废水排放量
|
26.8亿
|
59.1亿
|
41.1亿
|
COD排放量
|
176.9万
|
611.3万
|
254.3万
|
SO2排放量
|
359.7万
|
441.4万
|
463.3万
|
烟尘排放量
|
546万
|
849.5万
|
436.2万
|
工业粉尘排放量
|
470.0万
|
1325.3万
|
687.8万
|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
0.27亿
|
1.8亿
|
0.21亿
|
1.2 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化肥、农药和农膜是我国用量最大的农用化学物质,对提高作物产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投入品大量使用密不可分。农用化学物质用量逐年上升,其污染不断扩大,已直接影响农产品品质和人民生命安全,并威胁生态安全,同时以散养为主的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也对农业环境受到威胁。
1.2.1 农药污染。由于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必然会导致农药的亩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每亩病虫害防治成本逐年提高。喷洒农药时,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也能造成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据调查,农作物对农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如果不使用农药,由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将达到农产品总收入40%左右。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结构不合理,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应逐步淘汰的有机磷药占70%,其中高毒农药又占到70%。据调查统计,我国目前遭受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4 亿亩[1]。
1.2.2 化学肥料污染。生产上超量施肥,尤其是片面、大量使用无机氮肥,导致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氮富营养化,不但危害人体健康,还严重污染地下水。据统计,我国农田的化肥施用量从70 年代的每亩平均不到10 公斤,上升到现在每亩27.6公斤,而氮肥的利用率已从70 年代的 37%,下降到目前的30%以下。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公斤/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同时农业自身污染也不容忽视,从1985年到2000年的十六年间,全国共有14100.8万吨氮肥流失,相当于每年约有900万吨流失,此外磷肥流失也很严重,这些流失的氮磷大部分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域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1]。
1.2.3 农膜残膜污染。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农膜年产量达百万吨,且以每年l0%的速度递增。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达42%,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农膜碎片(残膜)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如果不进行残膜回收,土壤中的残膜逐年积累,残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可残存20年以上,据调查,覆膜5年的农田农膜残留量可达每亩5.2公斤,农膜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长沙市郊区蔬菜地农膜残留平均每亩3.5―6.5公斤,每年蔬菜减产一至二成。
1.3 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1.3.1 禽粪便污染。我国畜禽养殖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成为我国农业产地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各种畜禽粪便的排放量仍在大量增加。2000年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达36.4亿吨,相当于同期工业固废产生量(9.5亿吨)的3.8倍。按照专家折算,一头猪的日排泄量最低相当于7个人的日排泄量,最高可达15个人的排泄量。由于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直接超标排入农业环境,畜禽污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致使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根据调查和测算,仅液态粪水排放一项,对流域水体氮富营养化的贡献率达到10%~30%,磷达到3%[2] [3]。
1.3.2 农作物秸杆污染。秸秆露天焚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尤其是多熟种植地区的秸秆利用问题更为突出。80年代以来,随农作物单产提高,秸秆总量迅速增加,而直接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多数地区开始出现秸秆焚烧现象,由于秸秆随意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大量剩余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最终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烟雾弥漫,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延误,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
2 农业产地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地区农业产地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农业产地环境恶化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的需要和应对入世严峻挑战还很不相适应,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造成农业产地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业环保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一些地方领导和有关部门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对农业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的严重性及加强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干群目前仍只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忽视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现象还十分突出,许多地方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遵循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方针,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增长。部分地方领导农业环保法律意识不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地方保护的现象严重,对污染破坏农业环境与资源的违法行为采取宽容甚至包庇的态度,严重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2.2 管理职能有待理顺。目前没有出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没有明确,导致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体制还是不顺,如占用农用地建设项目的农业环境保护方案审核、占用农用地堆放处置固体废弃物审核、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等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环保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任务重、社会性强、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一些农业环境保护任务重的市县都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资金投入上给予了倾斜,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也有些地方问题比较突出,要机构没机构,要人员没人员、要经费没经费。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市县,也没有设立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同时一些地方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工作条件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缺乏,已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4 农业环境保护经费不足。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科研、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市县还没有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甚至有的地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工资都得不到保证,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
3 防治农业产地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提高的严峻挑战,治理农业产地环境污染就必须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过程控制,以及最终产品质量要求,都要纳入环境无害化和生态合理化的轨道,这也使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大力开发成为必然选择。当前,预防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 法律层面
3.1.1 加快农业环境保护法规的建设步伐。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法律、法规对农业环境保护做了某些原则性的规定,但由于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不系统、不具体、针对性不强,在实行工作中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尽快制定较为完整、具体、针对性强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制度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才能逐渐消除污染,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
3.1.2 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管理执法。首先要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其次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第三做好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不断增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监督管理机制。
3.1.3 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环境标准,包括农业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标准,主要有《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对于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护农业环境需要的标准,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如《农田大气质量标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地农业环境特点制定地方环境标准。
3.2 管理层面
3.2.1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农业环境意识。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
3.2.2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依法管理好农业环境,就必须建立一支懂政策、熟悉业务的管理队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顺机构,完善农业执法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加强保证农业产地环境监督管理。
3.2.3 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的定位监测。为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监督管理,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点网络,及时掌握了解全省农业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定期发布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信息,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3.2.4 加强投入,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农业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鼓励和吸引企业和农民参与投入。
3.2.5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国际合作。要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按照农业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发展农业环保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国内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引导从事农业环保的研究机构和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储备,发展咨询业务和技术转让,加强业务沟通和信息交流,引进和吸收国际农业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新工艺、新思路和新成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 技术层面
3.3.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大力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必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大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的探索和推广力度,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业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开发农村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多施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外部投入防止污染,逐步扩大生态农业建设规模,特别是要做好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村、示范户的创建工作,努力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4]。
3.3.2 加强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研制开发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和利用新技术、农用污水净化技术与设备、新型的生物可降解的农用地膜、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农用技术、活性污泥农用技术、减少和避免初级污染和次生污染;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化处理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产配套技术等,改善农业产地环境质量。
3.3.3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不断培育优势产品产业,通过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县)。
3.3.4 推广污染区的整治技术。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污染区、耕地轻度污染区、耕地中度污染区和耕地重度污染区通过采取工种、生物、农艺、物理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污染严重的要改制,改种蚕桑、苎麻、棉花、苗木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力争较短时间内控制并逐步减轻农产品产地及产品中重金属超标问题。
3.3.5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措施,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三同时”制度,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二是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要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建立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
参考文献
[1]邵文杰等.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光明日报,2000-06-13
[2]Lena B V. Nutrient preserving in riverine transitional strip.Journal of Hnman Environment,1994,3(6):342-347.
[3]Foy R H,Wither P J A.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hosphorus to eutrophication .Proceedings of Fertilizer Society ,1995:356.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