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

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13 | 
【 字体:    

姜达炳   甘小泽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

摘  要: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绿色壁垒压力日益显现,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化,将面临着农业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监测质量等三大体系跳跃性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简要分析我国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大因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七项对策措施。
关键词:质量安全;主要因子;对策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和全球瞩目的热点,也是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竞争从国内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国内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随着国家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实质上是围绕着质量安全的竞争,这种竞争也称着绿色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中,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则在绿色贸易壁垒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加入WTO后,要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化,则面临着农业监管、农产品安全、农业监测质量等三大体系的跳跃性发展,这既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机遇,更是一场农业发展面临强劲国际竞争的新挑战。

1  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农业发展方针指导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诸如农产品结构性、阶段性余缺变幅大,农产品价格不能反映价值,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困扰着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对农业生态环境不科学的开发和多种农用化学生产资料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由此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1 农产品总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大宗农产品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优势

“九五”期间,我国粮食总产每年约5000亿公斤,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国家年循环库存在300亿公斤左右。但是,由于中国农业资源短缺,农户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经营成本高。如粮食、油料、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基本上不具备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优势,粮食生产成本以每年8.44%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宗农产品价格,以较大幅度高出国际平均水平,短期内又难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不高,产品品类缺乏专用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少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严峻问题。世界各国对农产品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的习惯要求不尽相同。但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则是一致的。当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争议,绝大多数是质量安全问题,这就是国际贸易中通常所称的绿色壁垒。随着全球人类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这种绿色贸易壁垒,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主流。中国畜牧业市场潜力巨大,猪肉和禽蛋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0%和38%,且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得多,极具竞争优势。此外,水产品、水果、茶叶等也具有出口优势。但是,这类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由于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达不到国际质量安全标准或进口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出口急剧下降。在农产品品类上,缺乏专用性。如粮食类中的小麦,因蛋白质含量低,缺乏专用性,不仅不能适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使出口受阻,而且国内食品加工的专用小麦原料很多都是从国外进口。

1.3 整体科技水平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还处在起步阶段

农产品初级产品的转化增值程度不高,如畜牧业可以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是形成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的拉长产业化链条的重要途径,并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但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的科技含量不高,都是一些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转化,增值的效果很有限。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不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家只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而作为食品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安全却没有出台一部法规,如果不从农产品源头抓质量安全,《食品卫生法》也就很难抓落实。在这方面,日本政府的做法就可以借鉴。近几年,日本政府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先后出台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循环利用法》等四法规,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1.5  三大体系(生态环境评价、农产品安全、检测质量)不健全,监测设备落后,整体活力不强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农用投入品和农产品监测体系起步迟,投入少,不健全,从事监测专业人员弱,从而导致监测能力不强。中国农业监测大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没有专项投入,从事监测的人员,大多也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当时的监测主要是为农业科研和农业常规监测普查服务,真正为社会出具公正性数据,开始于“九五”期间,到目前为止,全国通过国家计量论证和农业部机构认可授权的农业监测单位尽管有近200家,但基本上是分布在各个农业行业内,围绕本行业开展一些检测工作,这批监测单位,其规模小,投入不足,仪器设备不配套,承检范围窄,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标准一是数量少,二是抽象的多,分类细化的少。不仅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难以与国际接轨。

2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子

据调查分析,在农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中,由生产地环境的质量问题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生产资料投入品的质量问题,引起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比例一般在85%左右,而因收获、贮运引起的二次对农产品的污染超标的比例一般只有15%左右。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因加工、包装、贮运而引起产品的二次污染超标比例一般占30%左右,因农产品原料污染而引起食品质量安全超标的比例一般占70%左右。由此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导因子,是农产品产地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农用投入品的安全。

2.1 产地环境质量不安全问题潜在着严禁威胁

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996年,全国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农田面积.达0.1亿公顷,其中污水污染的农田面积330公顷;大气污染的农田面积约59667万公顷,固体废气物堆成放侵占农田和垃圾、污泥处置不当而污染的农田面积90万公顷。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地已占总耕地面积的1/5,每年仅重金属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300亿元,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

2.2农用投入品不安全问题面临着严重压力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用投入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长期以来,农业投入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监管不规范以及使用方法不科学等原因,也带来了污染农产品,损害消费者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的农民缺乏对肥料的科学认识,使用肥料严重失衡,不仅降低了农产品品质,而且对耕地还造成了严重损害。不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添加有毒、有害助剂等情况也很普遍,而滥用植物生长节剂、饲料添加剂,则使农产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就目前我国农产品现状而言,重点对策是国家立法,科技进步,综合监管,市场引导。突出的措施是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执法体系

尽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治化管理。同时,整合农业部门执法力量,建立综合性执法队伍,严格执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监管的同时,将执法监管扩展至农产品生产全过程。

3.2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销衔接

一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商会,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建立新型产销机制。加强城市消费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之间的衔接,建立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

3.3 加强技术培训,推动标准化实施

一是结合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工作,推动和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二是结合农业质量标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三是结合科技体制改革,转变农技推广职能,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的一体化服务。

3.4 强化监管措施,严把市场关口

一是以实施定点监测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二是以严格使用许可审批制度为手段,严把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三是以无公害农产品标签管理为中心,形成市场准入的基本管理工具。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预警快速反应机制。

3.5 健全支撑体系,加速科技创新

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实施。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和加强相关研究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构建质量安全管理平台。

3.6 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

参照世界各国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的内在需要,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质量监督、质量认证、市场准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授予农业部门责任相应的行政管理职权,适时整合现行分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职能,建立高效运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3.7 增强政策支持,完善补贴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公益性,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其基础性建设和科技研究支出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增加资金投入。国家财政应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支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体系、贮藏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兆麟编著。跨世纪的湖北农业生态环境。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刘  江主编。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3]姜达炳主编..日本生态农业的启示.。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19(4):42―44。
[4] 卫洪涛等,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增刊,93-97。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