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食物生产» 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及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

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及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6-13 | 
【 字体:    

刘学剑
云南省文山州畜牧局

我国加入“WTO”以来,许多地区的畜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频撞以技术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等为手段设置的贸易壁垒的红灯,出口数量不但没有入世前预期的那样大幅增长,反而步履维艰、屡屡发生被禁运、退货、索赔的现象,而且在国内许多市场上也逐步受到了以产品安全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安全产品才有市场,才有市场竞争力。畜牧业安全生产问题是影响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大事。畜牧业安全生产包括生产安全、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三部分组成,本文就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畜产品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及主要途径作抛砖引玉。

1、畜牧业生产中的畜产品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畜牧业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出台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来加强畜牧业安全生产管理,使畜牧业生产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畜产品安全逐年得以改善和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在许多地区由于广大群众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在畜牧业安全生产中还存在着下列安全问题,影响着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及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⒈⒈违法违规添加药物屡禁不止。我国先后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行政规章,规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违法违规使用药物的问题屡禁不止。据农业部每年通报的全国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结果显示,违禁添加安定、呋喃唑酮、己烯雌酚等违禁药品的检出率居高不下,而且添加违禁药品的品种不断增多,问题较为突出。违法违规添加药物,既会使人们吃入含有药物残留的畜产品后引起过敏、中毒或诱发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等不良作用,又会使人和动物疫病的防治复杂化,易产生致病菌交叉感染和降低免疫效果等问题,不利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如曾经报导的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儿童的四环素牙、男人雌性化等现象,均是滥用违禁物品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直接表现。1997年日本O―157大肠杆菌风波及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已被证明与畜禽致病菌和耐药菌有关。美国科学家1999年在肉鸡饲料中发现超级细菌,这种肠球菌对当时所有的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同时,违法违规添加药物还会直接影响畜牧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比利时曾发生的“二恶英”事件,给畜牧业发展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它不仅使该国的畜牧业发展遭受致命的打击,而且由于出口受阻及消费者产生消费心理恐慌,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近年来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我国畜产品安全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

⒈⒉动物疫病防不胜防。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活跃,世界各国加强了动物防疫工作,动物疫病得以有效控制。但动物疫病的防治形势仍较严峻,不仅由于动物对某些传统疫病的抗病力增强、病原体的变异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疫病的流行从过去的频发大流行转化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过程,而且由于生态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一些新的疫病。同时还由于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增多、传统病原组织嗜性变宽及宿主群扩大、人和动物共患病日渐增多等疫病特点的变化,使动物疫病防不胜防,以致在新病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传统的口蹄疫、禽流感等疫病近年来呈现回升态势。我国近年来也十分重视动物防疫工作,许多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与世界上很多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对畜禽疫病的控制程度仍然很低。目前,在疫病的监测、诊断、预防和扑灭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体系不健全、设施简陋、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的防检疫体系尚未建立。在畜禽疫病防治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畜禽疫情回升,新病不断出现仍然是威胁我国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着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2002年欧盟因我国动物疫病防疫体系不符合要求,全面禁止了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出口。2003年5月份日本以在中国产的鸭肉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为由,全面停止进口中国禽肉等系列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加强我国动物疫病防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⒊生态养殖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动物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集约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打破了传统的畜―肥―粮良性循坏的格局。动物粪便及其恶臭气体的大量产生,加之饲料中过量使用微量元素后,动物排泄量的增加,一方面通过对土壤日积月累的营养富集,造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表层土和水质恶化,破坏了人类和动物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隐患。据报道,有机胂制剂按目前的推荐使用量,一个万头猪场经5―8年后,其粪便中残留的砷可达1吨,这些被砷污染的土壤将长期影响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如长期使用这种被污染的水,会发生皮癌;土壤中砷酸钠含量为40mg/kg时水稻减产50%,达160mg/kg时不能生长;灌溉水中砷浓度为20mg/kg时,水稻颗粒无收;土壤中的铜和锌含量达100―200mg/kg以上,即可造成土壤污染和植物中毒。另一方面消化不完全的碳水化合和含氮有机物,通过厌氧发酵,增加了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的浓度,污染了人类和动物生活的环境,恶化了人类和动物生活的环境质量。同时,环境的恶化易诱发人和动物疫病,既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又由于动物患病增加了传播人畜共患病的机会和因病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污染畜产品,直接和间接危害人类健康。但这些在畜牧业养殖生产中引发的环保问题,尤其是过量使用微量元素的问题,由知识的贫乏和当前利益的驱使,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既影响着畜产品安全,又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畜牧业安全生产的主要途径

畜牧业安全生产顾名思义就是在畜牧业生产中,实施严格的饲料质量控制、动物营养系统调控、饲养管理的环境控制和产品质量监控,以改善、控制畜牧业生产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使畜牧业生产既能生产出安全、营养的畜产品,又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等破坏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抓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中的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

⒉⒈加大畜牧业生产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与监督执法力度,加快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全面提升规范化生产水平。目前,国家已颁布实施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标准等法律法规,为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法规及标准保障。但《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以及畜牧业标准化工作还较滞后,标准体系还不健全,许多环节还无标可依,且现有标准有的标准技术内容陈旧,有的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统一性等问题,给安全生产的执法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在认真贯彻并出台《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的同时,从五个方面加大畜牧业生产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与监督执法力度,加快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全面提升规范化生产水平:

①加大标准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畜牧业标准体系是保障畜牧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是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技术支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短期内还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作为一个目标,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体系,使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管理、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要针对我国畜牧业标准体系中存在着的体系不健全、宣传贯彻力度不够等实际,加大标准体系的制修(订)力度,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要求,完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畜牧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现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较完善的涵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配套的畜牧业标准体系,采取定期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及推荐的农(牧)业投入品品种和目录等措施,严格执行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禁用和限用目录,控制和规范限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解决好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以及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畜产品的污染,以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当前,一是要加强饲料的安全评价规程、安全生产规程、饲料添加剂使用、检测方法等标准的制定以及饲料卫生标准体系的修订工作,增加动物品种、原料和饲料产品种类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种类的覆盖面。二要抓紧制定完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标准的品种范围,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基本健全;三是加大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要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帮助生产者更新观念,改变传统习惯,促进由粗放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把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规范为畜牧生产者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生产模式,使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自觉遵循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产品质量。

②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监测体系不建立,监管措施就不能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加大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国家监测中心为龙头、省级监测中心为骨干、地县级监测中心为基础的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立起上下联结、设备配套先进、高效运转的监管网络体系,使监管工作具有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有效地督促生产、经营和使用者规范地进行生产,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确保上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同时要积极研究和推广速测技术,使之能在生产基地(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开展检测工作,保证产品质量。

③加强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认定是畜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切实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一是要积极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畜产品的认证范围,并积极推行GAP、HACCP体系认证。二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积极组织引导具备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屠宰加工企业申请质量安全认定。三是解决好全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不统一的问题。对目前地方已经认证的畜产品,要经一定的审查程序,统一到全国认证上来,实现全国畜产品的“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监督”。

④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使消费者放心消费的重要保证。各级畜牧部门要积极配合工商等部门,开展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试点。在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超市设立无公害畜产品专营柜或专销区,实行专营柜或专销区销售。并建立产地编码和畜产品标签追溯畜产品的产地和生产相关信息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畜产品追根溯源,追查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责任,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⑤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认证的畜产品是安全性。要从种畜禽生产、饲料生产、动物饲养、畜产品检疫检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严厉打击畜牧业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依法规范好生产经营秩序,通过有力的执法管理与生产经营者的切实自律,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当前,尤其是要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加强认证后的跟踪管理。对产地环境被污染达不到标准要求、使用的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投入品不符合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不按生产标准或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以及擅自扩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范围的行为,要予以警告,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撤销其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对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无公害等畜产品标识的,要予以制止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确保认证的畜产品是安全性。

⒉⒉大力推广普及生态营养饲料。生态营养饲料是围绕解决畜产品公害和减轻动物排泄物对环境污染等问题,从饲料原料的选择、配方设计、加工、饲喂等过程,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和营养调控,生产出安全的饲料。因此,生产生态营养饲料,要结合标准化生产的有关标准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进行配制:

 ①选用优质的饲料原料:生产高品质环保饲料的关键之一就是确保原料的质量。饲料原料质量高,配方先进,配制加工技术科学,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要使生产的饲料达到消化率高、增重快、排泄少、污染少、无公害的环保型饲料的目的,在选用饲料原料时既要注意选购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适口性好、体积适中的原料,又要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份低、安全性高、抗营养因子少和抗营养因子易消除的原料。同时,还要适量选用含非淀粉多糖较高的饲料原料,以减少尿氮的排出量。据测定,饲料利用率每提高0.25个单位,可以减少粪中氮的排出量5―10%。在猪饲粮中添加10%~22%的非淀粉多糖,可使尿氮排泄量减少35%~39%,粪氮排泄量增加20%~28%;饲粮中每额外增加1%的非淀粉多糖,则气体形式氮损失减少0.6%。当日粮中非淀粉多糖由15%上升为49%时,氨的排放量从35.8%减少到6.4%。

②尽可能准确估测动物对营养的需要量和饲料的营养价值:营养物质过量是导致粪尿排出比例增多的直接原因之一。减少营养物质排出措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对该种动物的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的精确估测和对饲料组成及生物利用率的准确了解。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土壤类型繁多,气候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种饲料,由于产地、品种、加工方法和质量等级不同,其营养成份含量也有差异。如同是玉米,产地、品种、等级不同,它们中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也千差万别。预混料不同的产品在质量、效价、剂型、价格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应结合使用目的、生产工艺进行综合考虑。要选用效价高、稳定性好、剂型符合配合饲料生产要求的产品使用,因此,配方设计时一定注意原料的养分含量的取值,尽量让原料的营养含量取值相对合理或接近,使配制的饲料达到既能充分满足动物的生理需要,又能生产出符合产品质量标准,同时也不浪费饲料原料的要求,不能不问原料产地,品种和质量等级等情况,一味地盲目套用营养价值表中的数值来设计配方。目前,有四种措施可解决饲料营养价值变异对配方质量稳定的影响:一是实测有效含量,但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小型饲料厂此措施难以实现。二是利用回归公式,根据实际情况监测的指标估计有效含量。三是根据安全限量设计配方或设计概率饲料配方。四是添加酶制剂等生产调节剂,提高饲粮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据报道,在设计加酶玉米豆粕型配方时,可在原配方基础上降低能量2%―5%,必需氨基酸可降低5%―7%。对于小麦、大麦豆粕型日粮,加酶后调整幅度可为6%―10%。

③以理想蛋白质模式理论为基础设计配方。理想蛋白质模式理论是对蛋白质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和动物对氨基酸需要量两方面研究的结晶。以理想蛋白质模式为基础,补充合成氨基酸进行日粮配方设计,在不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的同时,可节省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减轻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对环境的氮污染问题。据报道,在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的前提下,日粮中添加赖氨酸,可使断奶仔猪(10─20千克)日粮蛋白质水平从18%降低到16%,再添加色氨酸,可进一步从16%下降到14%。生长猪(20―50Kg)日粮蛋白水平从16%降到14%和14%下降到12%;粗蛋白为10%的育肥猪日粮中添加赖氨酸和色氨酸后,生长效果与粗蛋白为13%的日粮没有差异。在0―3和4―6周龄雏鸡的玉米―豆饼型日粮中分别添加0.1%的赖氨酸,同时粗蛋白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不仅肉鸡的增重和饲料得用率有所改善,而且干物质、氮的排泄量分别降低9.69―7.84%和22.49%―23.73%。因此,在设计猪日粮时,以理想蛋白质模式为依据,补充合成氨基酸,使日粮中可消化必需氨基酸含量接近于理想蛋白质模式,是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粪尿中氮排泄量的有效措施。

④大力推广普及益生素、低聚糖等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益生素、低聚糖、酶制剂和酸化剂等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推广应用,显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是目前生产环保型饲料首先的饲料添加剂。据报道,日粮中添加植酸酶,能有效地提高氮、尤其是植酸磷的利用率,减少排出量的幅度从2%―50%;添加蛋白酶、聚糖酶等酶制剂,对促进营养的消化吸收也有明显作用。添加益生素,通过调节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对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作用明显,可降低氮的排泄量2.9―25%;添加酸化剂和低聚糖对促进动物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降低腹泻和腹泻引起的恶臭具有良好作用,添加得卡肥可提高仔猪日增重11.41%,饲料报酬提高6.62%,仔猪腹泻率降低52.78%。添加溢酸宝,可提高仔猪增重7.2%,饲料报酬提高7.9%。添加0.2%的低聚糖,可提高仔猪日增重19.88%,饲料报酬2.2%,采食量18.04%,降低腹泻率77.88%;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0.2%的果聚寡糖,可提高仔猪日增重6.4%,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下降11.7%,饲料生物学价值提高10%。同时,益生素、低聚糖、酶制剂和酸化剂等饲料添加剂之间科学组合使用具有加性效果。据报道,在28日龄断奶猪基础日粮加0.15%的酸化剂和0.1%的酶制剂,可提高日增重18.61%,饲料利用率提高13.5%,腹泻率降低28.58个百分点。在30日龄断奶仔猪的日粮中添加植酸酶(125克/吨)+复合酸(3克/吨),可提高蛋白质消化率6.72%,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7.62%,日增重提高7.7%,降低料肉比10.9%。添加甘露寡糖2mg/kg加饲含乳酸菌和酵母和微生物1mg/kg,猪的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饲料利用率提高9%,并明显降低腹泻率。异麦芽寡糖与益生素合用可分别提高增重3%、4%和8%。使用1.25%的柠檬酸和40mg/kg的泰乐菌素,日增重和饲料效率最高;配合添加金霉素和主要成份为淀粉酶、蛋白酶、糖化酶等的复合酶,可比单独使用有明显提高氮有沉积率和仔猪的生长性能,并有进一步减轻仔猪腹泻发生趋势。仔猪在7―20日龄添加抗生素,21―35日龄添加益生素,比7―35日龄一直添加益生素的仔猪日增重可提高3.74个百分点,饲料利用率提高9.56个百分点,腹泻率降低2.27个百分点,死亡率降低2.02百分点。因此,在设计配方时,科学组合应用非营养性添加剂,是提高饲料产品质量,减少营养损失的有效措施。

  ⑤不使用高铜、高锌和砷制剂日粮,使用低剂量的微量元素螯合物:高铜、高锌或含有砷制剂的日粮对动物,尤其是高铜、高锌对猪确实有显著的促长或防制腹泻等效果,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但由于长期使用高剂量的铜和锌或砷,大量排出体外,对生态环境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是一种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生产一时发展的做法。同时,砷是一种剧毒性物质,也是致癌因子,向饲料中添加砷制剂,等于向食品中添加。在动物生产中长年累月的使用砷制剂,最终会导致人畜砷中毒和生态危机。而目前一些已研究证明,较低剂量的赖氨酸铜(100mg/kg)和蛋氨酸锌(250mg/kg)可以起到相当或高于高剂量硫酸铜(250mg/kg)和氧化锌(2000mg/kg―3000mg/kg)的促生长作用。用5 mg/kg的赖氨酸铜的效果相当于250 mg/kg硫酸铜的效果(周桂莲,1996)。因此,设计环保饲料中不应添加高铜、高锌和砷制剂,应使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较高的生物学效价、特殊的营养功能和用量少的微量元素螯合物。

 ⑥使用除臭剂,减少动物粪便臭味的产生。据报道,在日粮中添加活性炭、沙皂素,尤其是丝兰属植物提取物等除臭剂,可明显减少粪中的氨气及硫化氢等臭气的产生,减少量达40―60%。在生长猪日粮中加入5%的沸石,能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并使氨气的排放量下降21%。添加2%的海泡石,可使粪尿中氨散发量减少6%―7%。因此,使用除臭剂是配制环保型饲料必需的添加剂之一。

⑦改进饲料加工工艺。粉碎、混合、制粒以及膨化等有助于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排泄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于粉碎粒度而言,可以改变饲料转化效率5%―10%,但不同动物要求不同。制粒则可减少成品饲料的分级现象和分离程度,保证动物采食全价的平衡日粮,从而改善饲料利用效率;膨化可以改变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的分子结构,不仅提高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而且降低了大豆等饲料原料的免疫原性和抗营养因子,可改善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⑧阶段饲养。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随着年龄、生理状况和环境等因素而改变。阶段饲养可以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据报道,按畜禽实际需要,分多个阶段饲养可减少氮排放的20―40%。德国采用这一措施已成功将猪尿液中氮的排泄量和粪便中磷的排泄量分别减少10―29%。

⒉⒊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生态畜牧业是根据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现代畜牧科技等手段,以动物饲养为中心,因地制宜地配置相应的生产各要素,以通过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来实现畜牧业的持续高效发展,形成一个以动物饲养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且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协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畜牧业不仅体现在畜牧业自身产量、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而且它作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服从和服务于人类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质量的不断改善。因而生态畜牧业又被称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与传统畜牧业和技术畜牧业相比,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生态畜牧业是把畜牧业从单纯的利用动物将植物产品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肉、蛋、奶等食品的小循环,扩大到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或加工业及服务业的经济大循环圈,形成种、养、加、贸各个环节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系统。其次生态畜牧业是以动物饲养为中心,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根据动植食物链,因地制宜地配置种植业、林业、渔业等相关产业,形成一个转化物质能量高效、污染少或无污染的循环网络,从而保证了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的生物群同化和异化作用的正常进行。第三在生态畜牧业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网络是相对完善配套的。通过这个循环网络,一方面利用生物种群的共生关系,将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组合成有机的单元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食物链上能量转化率,增加了系统生产的经济价值,实现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又利用物质再生原理,将系统内上一级营养物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级的营养来源,使其物质循环中的废弃物和污染不断减少,从而实现了增加经济效益与生态平衡目标协调的统一。因此,畜牧业安全生产的途径之一就要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和畜牧业经济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积极在草场相对连片,面积较大的地区,积极发展草畜配套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将以往草地畜牧业生产中“夏肥、冬瘦”的恶性循环生产方式改为青草期多养畜、枯草期多出栏,草畜配套的季节性生产,实现草畜平衡和草畜两旺;在经济林果地区,发展种果树、种草、养鸡、养蜂并举的生态畜牧业;在粮食主产区,发展以种植业为依托,畜牧业生产为中心,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畜牧业;在城郊和人口居住密集区要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借助工程学的技术手段,渗透人工辅助能量与物质,建成以畜禽饲养为中心,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地域性、集约性、高效性、调控性等特点,以实现饲料(草)产量最大,畜禽生产力较高,物质和能量转化合理,经济效益好和生态平衡目标的城郊畜牧业生态模式,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⒉⒋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坚持控制和消灭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动物疫病问题不仅关系着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引起社会和政治问题,是当前影响畜牧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要紧紧围绕坚持控制和消灭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的目标,以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各级动物疫病控制、疫情监测、防疫监督等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兽医防疫、检疫和监督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监测和疫病防治水平,增强应对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要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责任追究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建立控制和消灭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高效防疫保护屏障。三是要认真抓好检疫检测工作,确保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检疫和药物残留监测等措施落实到位,杜绝病害畜禽产品上市,坚决控制动物疫情通过流通环节传播扩散,确保肉食品的安全。四是建立和完善重大疫病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疫情,立即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全力以赴扑灭疫情,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保证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因不认真研究和落实应对措施引发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的,要坚决严肃处理。同时,要完善疫情监测通报制度和实行动物疫情零报告制度,对瞒报疫情要依法从严处罚。

⒉⒌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畜牧安全生产不仅涉及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生产投入品监管、畜禽防疫检疫、畜产品质量检测等诸多环节,需要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加强配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而且标准的制(修)定、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市场准入等工作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环保、卫生、财政等诸多部门,更需要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争取支持,才能保证畜牧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畜牧业安全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实施好畜牧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允许的“绿箱”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等投融资方式,加大对畜牧业安全生产的支持力度,增加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修订、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产品质量认证、监督检测、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市场信息、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攻关、种养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生产监管、市场准入措施的全面实施。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