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颖1 苗畅海2 1大连市奶业生产管理站;2大连市农产品监测中心
《大连市生牛奶管理办法》(以下称《管理办法》)于2000年6月30日以大政发[2000]76号文件颁布实行近三年时间。《管理办法》作为规范性文件共五章,三十一条,为大连市城、乡居民喝“放心奶”、“安全奶”起到了重要保证,标志着我市奶业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奶业发展过程中,市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一、制定《管理办法》工作回顾
大连市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590万(其中下辖7个农村县(市)、区,农村人口330万),拥有可耕地面积28万公顷,主要作物为谷物和豆类,年产量约120万吨,有草山、草坡23万公顷,适合发展奶牛生产。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发展奶牛饲养热度不减,由于当地牛源紧张,奶农多从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地购入奶牛,新购入的牛群未能到当地兽医防检疫部门进行检疫就直接挤奶、卖奶,特别是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对城乡居民牛奶消费构成了一定威胁,并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一批新上马的个体小型乳品加工企业,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原料奶质量检测手段滞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1999年,市奶业生产管理站针对全市奶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先后会同市卫生防疫站、市畜牧兽医站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奶牛场、奶农户、乳品企业、收奶站(点)进行了奶牛饲养、牛奶卫生质量等情况调查,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专门形成调查报告上报市奶类项目领导小组以及农业局、卫生局、质监局,引起了高度重视。同年12月,受市卫生局、农业局责成,我站会同市卫生防疫站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市原料奶收购质量管理的通知》,初步提出了对全行业的原料奶生产、卫生、质量等整顿意见,收到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市农业局又责成我站起草“大连市牛奶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初稿上报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经市政府法制办协调,市农业局主动与卫生局、技监局、工商局、物价局协商和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四次召开座谈会对上报稿逐条讨论并修改,在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的直接组织协调下,参照兄弟省市有关资料,《大连市生牛奶管理办法》最后定稿,2000年6月30日由市政府颁布实施。
二、《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㈠为了保证牛奶食用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从事生牛奶生产应具备的条件:①有独立的奶牛饲养场区;②有配套的生产设备、防疫设备和设施;③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④奶牛饲养管理人员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疾病;⑤有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⑥持有《奶牛健康证》。从事奶牛交易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当地动物检疫部门申报检疫,持有奶牛产地检疫证明。凡在大连市行政区域内的奶牛饲养场(户)必须到当地畜牧兽医站申请登记,办理《奶牛健康证》。
㈡生牛奶的经营管理。“生牛奶生产者应销售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生牛奶,不准销售奶牛特殊生理时期、各种病理状况下所生产的生牛奶和已被污染的生牛奶。严禁在生牛奶中掺杂使假……” 兴办生牛奶收购站(点),应领取《生牛奶收购许可证》。《生牛奶收购许可证》由市一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发。……生牛奶收购者不得向无《奶牛健康证》的生牛奶生产者收购生牛奶。
㈢未经消毒、加工、包装的生牛奶,不得进入消费市场销售。
㈣《管理办法》规定了罚则,对未申领《奶牛健康证》、《生牛奶收购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经调查核实后由市、区(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500―5000元罚款。
㈤违反《管理办法》涉及食品卫生、产品质量、工商管理、物价以及其它部门管理权限的,由各主管部门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生产、加工、销售不合格牛奶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完善《管理办法》相关配套规章,扩大宣传,树立奶业执法形象
《管理办法》颁布后,我市有了管理奶业的法规依据,同时市奶业生产管理站被行政部门赋予执法职能。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起草制定了《收购生牛奶》地方标准,经市技监局、农业局批准于2001年8月发布实施。2002年在主管局支持下,我们又起草了《大连市奶牛饲养管理规范》,经市农发局批准下发,在全市奶类行业中推行。
为了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市农发局在全市各区(市)、县考核认定了25名奶业管理执法人员,我站受上级部门责成,举办了专门培训班,对《管理办法》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奶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加深了《管理办法》执行程序、工作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利用《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奶业执法宣传,还专门印制宣传单,向广大奶牛场(户)散发,还在报刊广泛宣传有关奶业监督执法文章,以利于扩大奶业执法工作的影响。
四、开展奶业执法工作,促进了奶牛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经营
《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我市奶牛业、乳品加工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的新形势,2003年全市奶牛存栏1.75万头(成母牛1.1头),生产牛奶6.5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16%,9.1%和19.5%。2003年全市16个乳品加工企业加工上市鲜奶近5.2万吨,比2000年增长17.6%。乳品厂日收购原料奶达145吨。
㈠执行《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们在区(市)、县有关农牧业主管部门配合下,认真检查考核发放《奶牛健康证》、《生牛奶收购许可证》,推行《收购生牛奶》地方标准,督促奶牛饲养场(户)主动到当地兽医部门办理了《奶牛健康证》。据统计,持证率达95%以上(6月龄以上奶牛),做到一牛一证,佩带耳标。乳品企业、收奶站严把收奶关口,要求奶牛场(户)按照规定凭“证”交售原料奶。
㈡积极在全市奶牛生产中推行机械化挤奶措施,强制性淘汰奶牛场(户)的塑料奶桶,全部使用铝合金和不锈钢奶桶。对收奶站化验员进行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根据《收购生牛奶》地方标准,对交奶场(户)所交售的原料奶执行理化、掺杂使假、微生物、抗生素残留等项目检验,在向市内乳品企业交奶的个体奶农中有45%左右个体奶牛场(户)原料奶微生物指标低于50万个/ml,抗生素残留阳性奶已低于5%,目前有85%的场(户)已实行机械化挤奶,通过机械挤奶使原料奶质量比过去明显提高。通过实行《生牛奶收购许可证》管理,全市有18家乳品厂、收奶站申领了《生牛奶收购许可证》,在办“证”前后,我站派出专门人员进行认真检查,及时提出整改措施,规范了原料奶购销行为,基本上杜绝了原料奶掺杂使假现象,收到了较好效果。
㈢近两年,我站利用各区(市)、县开展的动物“春防”工作,专门制发文件,积极配合当地动物防检疫主管部门,依照国家、省、市有关对奶牛结核病、布病防检疫处理规定,对检出的阳性牛,全部进行扑杀,净化了牛群,目前全市奶牛已基本控制布病、结核病,“W”病免疫工作也形成了制度化。同时加大了原料奶收购、销售规范化管理力度,为城乡居民喝奶安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保证。
五、今后工作思路及对策
㈠奶业管理、监督工作是今后我们农牧业依法行政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我们维护牛奶消费利益的重要职责。初步设想到2007年全市奶牛存栏6万头,牛奶产量15万吨,加工鲜奶12万吨。奶业产值达到5.5亿元。我们要在市农村经济发展局正确领导下,组织协调好规划的实施,为大力发展奶业当好参谋,做好服务工作。
㈡积极兴建奶牛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小区,巩固和建立优质奶源基地。为促进优质原料奶生产,在奶牛小区推行机械化挤奶,集中化验、收集冷贮,提高原料奶收贮质量。今明两年要认真总结大连三寰乳业、大连建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北乐集团公司,从美国、澳大利亚引进高产良种奶牛实施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经验,积极推广高产奶牛育种技术,为全市发展奶牛业提供示范和经验。
㈢抓住我市实施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机遇,制定奶牛业生产可行的、标准化饲养模式,积极推行《大连市奶牛饲养管理规范》。在奶牛场管理方式、疫病、卫生条件、良种引进与外运要实行标准化,确保牛奶质量安全。针对奶牛“W”病免疫,布病、结核病防、检疫工作,向广大奶农宣传科普知识,严格实行《奶牛健康证》一牛一证和佩带耳标管理规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奶牛,培育健康牛群,鼓励奶农积极生产和交售合格原料奶。
㈣尽快改变我市牛奶质量监控体系滞后现状,建立健全原料奶监测认证体系。在市农产品监测中心增加牛奶监测内容,利用和发挥收奶站、乳品企业质检室作用,定期公布原料奶质检结果,为推行原料奶合格准入制度创造条件。
㈤发挥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作用,扶强做大我市乳品加工业。经多年努力,我市已培育大连华乳、三寰、渤乳、阿蒙德、九羊、昊杨、宜和乐、心乐等一批奶类加工企业,这是我市地产乳品加工不可忽视的主流加工企业,需在扶优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提高加工技术,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创造名优品牌,生产出高质量的奶和奶制品,销往本地和外埠市场,开发生产多品种、多系列、多口味液态奶,UHT长效奶,酸奶,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依托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奶牛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培育更多牛奶消费人群,拉动大连市奶业快速稳步发展。
㈥奶业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是一项新任务、新课题。最近,我站根据奶业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和特点,以大奶站字[2003]5号文件印发了《大连市奶业执法检查程序》,它将为我市进一步加强奶业管理工作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在奶业执法工作中我们还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加以完善。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全市奶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奶业行政执法水平,为大连市奶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我市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工作中,应把“突出发展奶业”放在各级农牧业部门和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依法治牧、依法治奶是今后发展奶业、加强管理的长期工作任务。在奶业发展过程中还要进一步贯彻、实施《大连市生牛奶管理办法》、《收购生牛奶》地方标准、《大连市奶牛饲养管理规范》,为大连市农业实现现代化,促进和加快奶类事业发展,提高整体水平,我们各级从事奶业管理和行政执法人员还应积极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