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义勇 (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 300050)
摘 要:近10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膳食质量提高,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居民贫血率有所下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养缺乏病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健康
一个国家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人群的营养改善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改善居民营养状况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研究证明,人的营养状况、身体素质与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生产力水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R?Fagel通过对工业革命时期英格兰、威尔士和北欧国家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证明北欧在这一时期的长期经济增长有一半以上应归于其人群的体格发育(身高,体重)的增长。良好的体格发育使脑发育得到改善,使生长迟缓减少,免疫功能增强和寿命延长,从而为经济发展的增长创造了优秀的人力资源条件。他因创造性地证明了这一规律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代社会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脑力劳动,居民智商的高低对生产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人的营养状况不仅与其体质发育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智力发育,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文化、科技、心理等综合素质。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证明,儿童时期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可使智商降低15分,导致成年收入及劳动生产率下降10%。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智力发育有明显影响,如儿童铁缺乏可以使儿童听力和视力减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认知测验分低0.5个标准差。碘缺乏可使儿童智商降低10%,成年后劳动能力下降10%。据Ross与Horten对亚洲几个国家的数据分析,部分亚洲国家由于居民营养不良造成劳动生产率损失,估计可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3%。
1 近10年我国居民营养状况的改善情况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政府、专业机构及有关企业开展了大量工作,在食物与营养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颁布和组织实施的《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促进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食品、卫生、科技等食物生产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强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热能、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已基本得到满足;反映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城镇为44.5%,农村为53.4%。小康目标的恩格尔系数是40%~50%,城镇已达到小康目标,农村也接近小康目标。
1.1 颁布改善食物营养的国家计划和行动纲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90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和《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对于我国食物生产和营养改善起着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
1.2 开展各种方式的营养干预行动
在坚持施行食盐加碘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启动了大豆行动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行动以及学生营养午餐等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国食物营养事业的发展。中国营养学会在广泛收集近年营养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于2000年10月作为专著出版发行。受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特点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大力推广合理饮食促进健康的科学理念。
1.3 食品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我国食品工业在总体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保持了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不到3000亿元增加到1万亿元以上,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制造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为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4 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为了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2002年8~12月,在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的共同领导下,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10年,我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1.4.1 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1.4.2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 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1.4.3 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1.4.4 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 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2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全民营养状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管理、教育、营养知识普及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在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某些膳食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妨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其二是营养过剩引起现代社会慢性病的急剧增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对我国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1 营养缺乏问题
一些常见的营养缺乏病至今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达到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3.0%,农村为1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l%,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的问题
2.2.1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 高血压与膳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的高血压患者重度的很少,而中度以下占85%。对轻、中度高血压这个庞大的人群,可以通过膳食营养、运动、休息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使其疾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并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中风等的发生率。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中,专家们开展了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投入l元资金进行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可以节约心脑血管治疗费用8.59元。
2.2.2 糖尿病患病率增加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2.2.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l%,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2.2.4 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亿。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我国居民在新时期出现的这些健康问题与其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健康问题较多的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例如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等。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危险密切相关。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脂肪摄入最多、体力活动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种慢性病的机会最多。
3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水平
最近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继续下降,同时我国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国务院新闻发布会表示,我国政府将从政策支持、市场指导和群众教育3方面加强居民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预防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尽快制定相关法规,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制订有关营养法规可以对全国的营养改善工作起到统管作用。例如,可以保证营养监测制度和工作的开展,定期进行全国营养调查,了解全体国民的营养状况和食物摄入情况;可以促进和监管营养标签、学生营养餐、学生奶等营养改善工作;还可以对营养人才的培养、使用、考核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将国民营养与健康改善工作纳入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不仅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对于提高我国人民营养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第二,加强对农业、食品加工、销售流通等领域的科学指导,发挥其在改善营养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中的重要作用。食物生产方面的经济政策主要是根据我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特点以及全民合理食物结构的中长期规划,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丰富人民的食物资源,调节食物生产比例,以求均衡发展。总的目标是引导食物生产向有利于改善全国人民营养健康状况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我国进入WHO以后食品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应当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增加食物营养、卫生及相关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膳食营养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鼓励、引导食品生产中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 第三,加强公众教育,倡导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营养教育是改善儿童青少年以至全民营养状况的重点措施。婴幼儿的科学喂养,儿童青少年良好饮食行为,居民的平衡膳食都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应当由权威部门负责编写、出版系统的营养科普书籍,作为全国开展营养教育的范本。 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增加科学饮食、合理营养、科学保健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普及营养科学知识,介绍各种人群的适度食物消费模式。正确指引食物消费导向,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营养意识。宣传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必须与科学引导食物消费相结合,特别是要提倡适度消费。我国部分省市已出现食物消费特别是肉食消费增长过猛的超前趋势,部分人群中营养过剩也已有了发展,应及早大力加以调控。为此,要强化实施膳食营养平衡的指导原则,对这类地区和人群要调整动物性食品结构,控制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速度,降低动物性脂肪摄入量,按营养科学目标安排食物结构。对消费水平偏低的一般省区和农村,主要是引导提高合理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质量,科学指导和经济安排每日膳食,花较少的钱摄入更多的营养素。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边远山区人群,在食物生产逐步发展的前提下,增加肉类和蔬菜的摄入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