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中国科学报]带着“三农”上两会 委员代表各有料

[中国科学报]带着“三农”上两会 委员代表各有料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03-07 |  作者:秦志伟 张晴丹 王方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8-03-27 | 
【 字体:    

  编者按:在全国关注的“两会时间”,“三农”再次成为热点。各位委员、代表集思广益,为“三农”更好的未来建言献策,他们有的带着农产品上两会,有的带着农民的愿望上两会,还有的带着具体建议上两会……这些来自“三农”的“声音”承载着新使命和新期待,引领着我们走进新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

  边销茶产销政策亟须调整

  “边销茶不仅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必需品,也在增进民族团结、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将有关边销茶这一不太受人关注但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农产品的建议带上了两会。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边销茶在西部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并未衰落,边销茶仍兼具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需求和社会风俗的责任,对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边销茶销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消费群体约42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9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5.15%。饮用边销茶的地区主要有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等8个省(区),涉及藏、维、回、蒙等20多个少数民族。

  不过,由于边销茶仍保有计划管理体制色彩,面临着价格倒挂、品质下降、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诸多挑战。

  对此,陈萌山建议,首先应该严格区分边销茶与非边销茶,对非边销茶不再进行政策扶持,而实行定向管理。筛选出针对特定区域销售的特定边销茶名录,这些双特定产品是必须保证供应的产品,其他产品完全市场化。划定双特定产品优势生产区,并给予重点支持。

  其次,要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体系。“也就是取消现有的定点生产政策,对双特定产品实施招投标采购制度。成立专业性政策性的边销茶储运公司,划分储备级次,完善储备制度,设立边销茶产销稳定基金,为各地开展储备提供支撑。”陈萌山说。

  第三,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边销茶产品进行监督检测。对于双特定产品,在招投标前进行检测,实行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制。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对有检测不合格情况的企业,取消投标资格或者禁止进入市场销售。

  此外,他还建议,大力支持技术研发,提升边销茶质量;建立产销动态跟踪体系,对价格进行合理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

  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然而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三农”工作队伍人员不足,且农科类专业人才少、学历层次较低。“乡村振兴要靠人来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就将加强农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议案带到了两会上。

  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亿人,其中未上过学的占6.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初中文化的占48.4%,高中或中专文化的占7.1%,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仅占1.2%。“三农”工作队伍素质偏低,已经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步伐。

  农业高校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巨大贡献,是未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技术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农业高校正面临生源竞争劣势等困难和挑战。

  张宪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加大“三农”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既要发挥好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市场的手段来配置好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资源,也要针对农业农村农民长期以来所处的弱势地位和农业高校办学中的实际困难,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支持农业高校在农科类大学生培养中发挥更大优势,为高素质“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张宪省建议,应该实施免费教育农科生政策。参照近年来培养免费师范生、医学生的政策,在全国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中开展免费农科生招生试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三农”队伍中来。

  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对选择农科类专业就读的农村地区生源予以一定的资助。对于农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毕业时选择考选面向基层的“三支一扶”、村官、选调生等岗位时,给予一定程度政策倾斜。

  “还应该加大对农业高校和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张宪省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以特色种养业筑牢精准扶贫基础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但是我们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中发现,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把关于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的议案带上了两会。

  赵皖平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畅;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单一,脱贫效果不明显;帮扶干部主动帮扶动力能力不足;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脱贫任务相当艰巨,是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现状。

  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为此,赵皖平建议,应该实施“三变”改革,提升造血能力。坚持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发展路径,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项目,走科技提升、创新发展的路子,把产业扶贫政策的功能有效释放出来。重点抓好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工作,落实项目推进举措,确保项目落地生根,早日投产见效。

  此外,还要积极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并将整合的涉农资金和扩大的财政扶贫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一些重点的、基础性的扶贫项目,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聚集效应。

  赵皖平认为,还应拓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首先是创造条件,营造有利于扶贫要素联动的政策支持机制。然后,强化载体支撑,搭建契合金融精准扶贫平台。并完善配套政策,发挥基层金融机构作用。

  在赵皖平看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为重要,可以为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证。他建议,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补齐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力量“短板”,发挥好基层党支部作用。要实行监督检查总量控制并划定时限的做法,使基层干部真正腾出时间为贫困户谋划发展,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

  粉垄技术助推农业绿色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带着一项由广西原创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来了,即粉垄技术。据悉,该技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等历经10年研发而成,以发明的机械“螺旋耕作钻头”垂直入土,比传统耕作深垦深松1~3倍,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

  目前,粉垄技术已经在22个省(市、自治区)33种作物应用,增产10%~50%、品质提高5%以上、天然降水增贮量1倍、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等,成为继人力、畜力、拖拉机之后“第四代”农耕模式。

  在赵跃宇看来,粉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尚未合理利用的犁底层土壤资源和多种土地资源、天然降水等“天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可促进农业可利用资源总量扩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多年来,粉垄技术得到多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袁隆平、李振声等10多位院士也给予肯定。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等专家鉴定为“具原创性”,2018年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张洪程等院士专家评价粉垄技术是“土壤耕作技术上的重大创新,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2017年农业部已将“粉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列为主推技术。

  赵跃宇认为,粉垄技术赋予农耕多方面功效。它深耕深松且不乱土层,一次性耕作替代了传统耕作的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深翻、深松、耙耱保墒等多次农耕作业;更有利于挖掘其“藏粮于土、藏肉奶于土(草原)、藏水于土、藏生态于土、藏人类健康于土”的巨大优势。

  除此之外,粉垄技术可深垦、活化现有耕地资源,可物理性改造利用盐碱地,同时可将退化草原聚水丰草。

  然而,粉垄技术的科学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相结合,大功率高效率粉垄深耕深松机的开发利用需要开展,粉垄技术对退化草原、荒漠土地、城市绿地等的应用研究亟待全面开展,粉垄技术的应用工程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简便化。

  “所有这些迫切需要依托于广西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产学研合作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基地。”赵跃宇说。

  赵跃宇还建议,将粉垄深耕深松机具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

  用商业模式建立长效脱贫机制

  这几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教授一直关注农民就业创业和保障性脱贫问题。他通过调研发现,可以用一种商业模式建立长效脱贫机制达到深度脱贫,并将该模式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

  刘昕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决胜阶段,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而建设一批产业多元、联结机制紧密、市场竞争力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好的已经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及具有辐射带动效果的农业龙头企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实现保障性脱贫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畜禽养殖行业规模化水平较低,仍然以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场为主要养殖主体,家庭养殖模式覆盖了各乡各镇,形成了千家万户的小型传统养殖模式。

  刘昕分析,由于没有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户周边主要的废弃物几乎由猪、鸡、鸭、牛、羊所产生,卫生条件差,易暴发人畜共患病,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传统养殖模式在养殖规模、养殖效率、环保处理技术等方面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刘昕调研时了解到,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并形成与农户联结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通过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融合发展“造血式”产业带动确保合作农户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极大激发合作农户的创业热情,有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其做法经验可复制可推广,适合在农村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发挥标杆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

  为此,刘昕建议,积极培育适应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对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或者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加大对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优质农产品让人们生活更轻松

  “如果让我带一件农产品上两会,我肯定会带水稻。不过这不是寻常的品种,而是一种专用品种,它生产出来的稻米可以让肾脏病及糖尿病人更加轻松地吃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万建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米饭是人们日常主食之一,一般人皆可食用。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淀粉会转化成糖,继而产生能量。而食入的蛋白质会被水解成氨基酸,再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但对于患有特殊病情的人来说,蛋白质摄入被限制,谷蛋白含量较高的米就成了一种负担。

  万建民解释道,慢性肾脏病患者在蛋白质代谢方面存在障碍,而普通大米中富含谷蛋白。为此,降低大米等主食中的植物蛋白质摄入量,可减少血中的氮素滞留,减轻肾脏负担,从而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程。他们培育的W0868新品种稻米的平均谷蛋白含量仅为2.63%,约为普通品种的一半。

  除了针对肾脏病人开发低谷蛋白大米外,万建民团队针对糖尿病人研制出不容易转化为糖的高抗性淀粉大米。“有些减肥的年轻人也可以吃这种大米,淀粉不会迅速转化为糖分,消化速度也会变慢。”万建民说。

  这是稻米功能性品质研究的课题,事实上也是我国农产品育种的一个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不单单满足于吃饱,还向食味和治疗方向发展。

  人们常常希望将常规饮食与美食体验、食疗保健相结合,通过饮食来欣赏风味,提高健康水平和预防疾病。万建民表示,“我们的育种研究要在提升大米的营养和风味品质上下工夫,让百姓‘有的吃’‘吃得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现代作物育种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万建民认为,水稻育种未来的方向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育出更加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让消费者满意,也要让种植者满意。“让农民更多地增收增效、更加体面地生活,是我想带上两会的心愿。”万建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徐大勇

  期盼农技服务更精准

  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徐大勇在乡镇调研时发现,农民很需要农业技术,但又缺少农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为此,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带来了农民的呼声: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当前脱贫攻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徐大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管理体制不协调,机构公益性职能弱化。”徐大勇分析,我国乡镇农技推广站在行政上受乡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不科学,存在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现状。

  徐大勇调研时发现,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完成其它行政工作偏多,造成农技干部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严重,县级农业部门不能有力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管理和指导。

  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定性、定编、定员)工作结束以后,其工资待遇仍然偏低,导致一些农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在基层工作,而现有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非常突出。

  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基层农业推广人员技术知识更新慢、能力差,许多常规技术问题都解决不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徐大勇建议,应尽快理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基层农业推广机构,进一步探索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模式,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总农艺师赵治海

  把“张杂谷”做成实实在在的脱贫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总农艺师赵治海从来不吝啬做一位谷子“代言人”和“推销员”。以往在参加两会时,赵治海曾两次把“张杂谷”硕大的谷穗带给总理看。如果今年让他再带着一件农产品上会,他依然选择谷子,就像41年前进入大学与谷子结缘时那样。

  “我们好吃的小米能到两会上展示一下,这是对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肯定。”赵治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经过艰辛努力,他已成功选育出杂交谷系列品种,形成了适宜水地旱地、春播夏播及早中晚熟配套的品种结构,解决了优质与高产的矛盾,目前已研发至张杂谷18号。

  “张杂谷”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14省区累计推广3000万亩,节水30亿方,增粮30亿公斤,增饲300万吨,增收90亿元,为我国节水增粮作出了卓越贡献。赵治海还说,“把优质谷物品种‘张杂谷’做成实实在在的脱贫产业,让干旱地区、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通过种植这种谷子获益,实现脱贫致富。”

  “张杂谷”还在非洲9国试种成功,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援非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施项目。“张杂谷”还走进了乌克兰,在欧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迎来新的丰收喜讯。

  不光带着谷穗上两会,赵治海还像变魔术似的总能拿出一些新鲜玩意,有时是人们喝的黄酒,有时是牛羊吃的谷草粉,而它们的原料都是“张杂谷”系列谷子。赵治海认为,不但要研究出好品种,通过转化扩大消费市场更是关键。

  “我要把它研究透。”赵治海将继续研发谷子加工工艺,用最优的配比开发最好的产品,重点攻关小米面馒头、面条及速食米饭等主食配方及加工工艺流程,并研发适宜谷子主粮化的加工机械等;研发谷子精深加工产品,尤其在方便食品、药用、酿酒、保健美容、环保等领域的谷子深加工,提高谷子消费量,增进国民身体健康;研发谷子饲草饲料产品,降低我国畜牧业对进口苜蓿的需求,促进我国饲草业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