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饮食的逻辑 —— “会吃才有健康”系列之九

饮食的逻辑 —— “会吃才有健康”系列之九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20-03-12 | 
【 字体:    

  系列之九:饮食的误区--吃得太精细

  

  建国初期,我们食用的米和面是“九二米”、“八一粉”,意思是,大米的加工过程中,稻谷出米率是92%,小麦磨成面粉,出粉率在81%。在后来的困难时期甚至还有“九五米”、“八五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增长和农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在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出米率平均在64%左右,小麦粉平均出粉率在75%左右,除了种植品种调整的因素外,加工过度越来越严重,结果是城乡居民主食消费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我国谷物加工企业片面追求“白精美”,面粉成了“雪花粉”,大米成了“亮精精”,精米精面把谷物子粒表皮皮层和胚芽几乎全部去掉,仅保留胚乳部分,造成大量的B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的损失。比如说,我国有60%的面粉是特一粉(出粉率60%左右),40%的胚乳外层都被作为饲料,如果用全麦粉的话,对我们身体健康有益的纤维素、维生素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特别是纤维素,当前,我们平均每天摄入量为6克左右,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要求应该是25克到30克。因此,主食精细化、谷物过度加工不仅消耗了能源,而且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和营养。我院作科所刘春明所长团队,创造性地把水稻胚乳糊粉层由单层增加到多层,高的品系达到10层,营养价值成倍增长。如果不改变传统加工方法,大部分水稻胚和糊粉层被磨掉,刘春明所长他们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价值,就难以展现。

  过度加工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一方面推动国家通过产业政策、产品标准等加以引导;同时,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也要增强全谷食物理念。购物时,不仅要好看,更要注重营养成分丰富,多选择少加工食品。

  同时,建议大家多吃一些粗粮,弥补细粮营养不济。粗粮一般指水稻和小麦以外的粮食,除了豆类和块茎类,常见的粗粮包括小米、红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麦、燕麦、荞麦等。这些粗粮加工过程简单,普遍保留了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能够帮助人体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增加食物在胃肠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等吸收的速度,降低血液中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些粗粮还富含许多人体必需的营养素。燕麦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β-葡聚糖、皂苷、钙、铁、锌等矿物质,长期食用能够调节血脂、血糖等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和贫血。小米富含维生素B1、B2,有助于预防各种皮肤疾病,中医认为,小米入脾肾,补肾益气,李时珍曾称小米为“肾之谷”。荞麦富含铁、锰、锌、维生素E、以及生物类黄酮等高活性药用成分,具有调节血糖血脂、消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粗粮都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粗粮能量少、口感差,在老百姓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后,粗粮逐渐从大部分人的主食清单上消失了。

  但如今,从营养健康的理念出发,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认识--主粮食品对于我们已不仅仅限于补充能量,将更多发挥调解生理机能、保持身体健康的作用。建议大家在日常饮食中合理选择适合的主粮搭配,“粗细”结合。其中,《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粗粮,或占主食的三分之一。让我们把吃饭变成养生,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愉悦。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萌山 

2月25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