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卢良恕院士: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

卢良恕院士:中国农业新发展与食物安全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4-10-12 | 
【 字体: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在“三农”。“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这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总结,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正在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扎实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生活继续改善,中国的农业正逐步走上集约持续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是提供食物的重要源泉。我国农业在过去几十年的长足发展,使得人民对食物的数量需求基本得到保障,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质量安全和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食物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争取食物数量的有效供给、质量的卫生安全、营养的合理搭配以及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一)当前中国食物安全的现状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从食物数量上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食物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22%以上的世界人口,在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粮食等食物的发展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人口的持续增长将要达到高峰期,预计达到16亿人口,耕地的减少、水资源的紧缺和非耕地资源开发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长,都会对我国食物安全形成巨大的压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就全球而言,目前粮食总产量约19--20亿吨,目前仍有8亿人没有解决温饱,世界粮食贸易额年均只有2亿吨左右,中国的粮食供给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1995年以后的连续四年,我国的粮食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5亿吨左右,人均达到了400千克的粮食占有量,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减产,1999--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亿斤。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9600--9800亿斤之间,一般当年产需缺口在500--700亿斤,尽管当年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库存充足,粮食供应仍可以满足。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400千克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仅是初步小康型标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标准应有所提高。同时,水资源的匮乏、耕地资源的减少、人口的增长以及食物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等,都对粮食(包括饲料)的有效供给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按照十六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确保食物安全。

  食物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之一,除了关注食物的外来污染,食物内在的安全隐患----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就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开展了专项研究,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监测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污染和安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将以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诸多措施的实施,使我国食物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

  (二)未来30年食物安全的发展目标

  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在联合多部门、跨学科专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小康社会(2010年)、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2030年)三个阶段的食物安全目标。

  1、基本小康社会(2010年)食物安全目标

  食物生产目标。粮食总产量54786万吨,人均占有391公斤;油料总产量3394万吨,人均占有24公斤;糖料总产量15555万吨,人均111公斤;水果产量6800万吨,人均49公斤;肉类总产量7275万吨,人均52公斤;禽蛋产量2650万吨,人均19公斤;奶类总产量2390万吨,人均17公斤;水产品总产量5000万吨,人均占有36公斤。

  食物消费目标。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分别为:谷物152公斤,豆类13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蔬菜149公斤,水果40公斤,肉类29公斤,奶类18公斤,蛋类15公斤,水产品17公斤。

  食物营养目标。根据人均食物消费量,计算出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分别为:热量2289千卡,蛋白质77克,脂肪67克。

  2、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食物安全目标

  食物生产目标。粮食总产量65600万吨,人均占有437公斤;油料总产量4420万吨,人均占有29公斤;糖料总产量17440万吨,人均116公斤;水果产量8230万吨,人均55公斤;肉类总产量7975万吨,人均53公斤;禽蛋产量3280万吨,人均22公斤;奶类总产量3890万吨,人均26公斤;水产品总产量5800万吨,人均占有39公斤。

  食物消费目标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分别为:谷物147公斤,豆类15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蔬菜157公斤,水果48公斤,肉类、奶类各28公斤,蛋类17公斤,水产品19公斤。

  食物营养目标。根据人均食物消费量,计算出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分别为:热量2295千卡,蛋白质8l克,脂肪67.5克。

  3、向富裕阶段过渡时期(2030年)食物安全目标

  食物生产目标。粮食总产量74600万吨,人均占有472公斤;油料总产量5230万吨,人均占有33公斤;糖料总产量19710万吨,人均125公斤;水果产量92.50万吨,人均59公斤;肉类总产量8380万吨,人均53公斤;禽蛋产量3810万吨,人均24公斤;奶类总产量5230万吨,人均33公斤;水产品总产量6380万吨,人均占有40公斤。

  食物消费目标。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分别为:谷物146公斤,豆类20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蔬菜180公斤,水果53公斤,肉类28公斤,奶类41公斤,蛋类17公斤,水产品19公斤。

  食物营养目标。根据人均食物消费量,计算出城乡居民营养水平分别为;热量2347千卡,蛋白质86克,脂肪72克。

  (三)以《纲要》为指导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食物安全和居民营养改善,始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2001年1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纲要》提出了今后10年要优先解决三个重点领域、二个重点地区、三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三个重点领域是:加快发展奶类产业;大力发展大豆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两个重点地区是:农村和西部农村地区。三个重点人群是少年儿童群体、妇幼群体、老年人群体。今后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居民营养改善的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二是坚持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食物质量与安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食物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四是坚持优化结构与预防疾病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预防营养性疾病,提高全民营养与健康水平;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中华饮食文化优良传统,全面提高食物发展科技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