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05-09-07 | 
【 字体:    

马秀英1,马立红1,吴景珍1,李淑静1,张天也2
(1承德市植保植检站,承德  067000;2承德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承德  067000)

摘  要:承德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达40万亩,年产稻谷2亿多kg。随着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安全型,对安全、营养、卫生、无污染的稻米的需求与日俱增。通过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不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IPM技术;无公害水稻;生态环境

水稻是承德市的第二大粮食主栽作物,年种植面积达40万亩,产稻谷2亿多kg。为进一步提高承德市水稻生产栽培管理水平,控制有害物质污染,提高产品质量,2000~2004年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和河北省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和协作下,引进IPM技术,实施《A级、AA级生态水稻高产稳产节水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项目。经过5年的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累计生产面积达到8万亩。生产出的无公害大米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优质米标准,综合评价为生态大米品质优良,与日本鱼沼产越光大米相当。应用IPM技术,生产的大米还取得了由农业部注册的“爱比美”牌生态食品标识目前在国内生态大米上的唯一使用权,产品投放京、津、沪、石、沈等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而且价格高出普通大米的30%~50%。因此,该项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  承德市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的有利条件
1.1  生态环境良好
承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和旅游业强市,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生态环境中的大气、土壤、水质基本不存在被工业“三废”污染的问题。
1.2  气候条件适宜
我市属冀北山地气候,光照充足,热量适宜,雨热同季,水稻生长需水旺季正值雨季和伏天,灌浆期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稻谷籽粒饱满,大米晶莹透亮,适口性好,90%以上为优质米,居于北方优质大米之首。
1.3  水资源丰富
承德市有滦河、潮河、辽河3大水系资源,而且水质清洁,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 70%以上的水源都来自承德市的滦河和潮白河。因此,丰富而又洁净的水资源为开发无公害水稻创造了有利条件。
1.4  技术力量有保障
水稻在承德市种植历史较长,经验丰富,尤其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居全国领先,水稻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市、县、乡、村各级行政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健全,技术力量雄厚。全市现有推广研究员6人,高级农艺师95人,农艺师206人,助理农艺师和技术员286人。还培养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水稻种植专家。此外,我市还同国内19家农业科研部门和近百名专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新品种和新技术资源丰富。
1.5  农民积极性高
通过采取“公司+农产+技术人员+行政支持”的管理模式,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无公害水稻生产收购合同,收购价高于普通稻谷收购价的15%,每亩无公害水稻较普通稻可纯增收120元,从而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6  领导高度重视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部、省领导多次来承德进行检查指导,为承德无公害水稻项目的开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并给予经费的支持,2002年又安排专人蹲点指导。2002年该项目列入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2003年无公害水稻《A级、AA级生态水稻高产稳产节水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项目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的关键技术措施
2.1  环保技术措施
应用IPM技术,生产无公害水稻是选择天然无污染生态环境,主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协调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切实解决了农业化学污染问题。生产的无公害水稻分A级和AA级2个级别。其中A级无公害水稻生产过程中尽量采用生物控害技术,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物质,不使用任何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AA级无公害水稻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物质,使用或限制使用某些微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主要采取生态控制和物理防治措施,按照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中所有化学农药不得检出,无重金属及亚硝酸盐污染。
2.2  生产技术关键措施
A级无公害水稻田以有机肥和酵素菌生物肥为主,以化肥为辅,化肥使用量较常规稻田使用量减少50%;用科生霉素、广枯灵取代敌克松防治水稻立枯病;用5%井岗霉素500~700倍液防治稻曲病;用2%春雷霉素500~700倍液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用1.8%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防治潜叶蝇、负泥虫、稻蝗等虫害;用85g丁草胺+15g农得时进行除草。AA级生态稻田全生育期施用有机肥和酵素菌生物肥,不施用任何化肥;采用科生霉素防治水稻立枯病;用5%井岗霉素500~700倍液防治稻曲病;用2%春雷霉素 500~700倍液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措施进行除草;每公顷生态稻田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降低稻田虫口基数,减轻危害程度。在无公害水稻田周围种植豆类、蔬菜、药材、花卉、牧草等多种作物,以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稻田的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3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的保障措施
3.1  以人为本,全方位搞好IPM技术培训
为提高IPM技术,使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农民的无公害产品意识有所增强,增强生产者用生态、环保、健康的观念去做好病虫防治工作,自该项目实施以来,对生产基地的农民进行全生育期IPM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始终贯彻“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定期田间调查、农民成为专家”四项原则。在培训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方法,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以农田为课堂,以无公害栽培全过程为课本,实践与分析为手段,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问题,技术人员与农民直接交流,共同分析与决策,最终达到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使示范区农民自己成为专家,在生产中不仅管理好自己的农田,还要帮助周围的农民提高种植管理水平。IPM技术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农田生态系统分析,作物健身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有害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识别,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标本采集和制作技术,田间试验和管理等。3年来,市、县共举办IPM技术生态稻技术员培训班32期,培训乡、村技术骨干376人;举办IPM农民培训班103期,直接培训农民7530人。经过受训的农民其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具备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在计划、组织、管理、交流等方面的技能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农民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有了增强,通过他们还带动了周边乡、村农户应用IPM技术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活动的积极性。
3.2  建立IPM技术植保社区服务站,搞好技物结合服务
为了满足和方便项目区农民对技术和物资的需求,在无公害水稻生产示范基地比较集中的产区建立了IPM技术植保社区服务站,融技术、咨询、信息、物资等服务为一体,及时为生产者提供IPM技术生产无公害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及质优价廉的农用物资。同时,防止了不合格及禁用农用物资的流入使用,确保了无公害水稻基地的生产安全。
3.3  制定标准,规范操作,保证质量
承德市应用IPM技术生产无公害水稻开发项目经过3年来的系统生产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大米加工质量标准。其中《A级、AA级生态稻生产栽培技术规程》(DBl308/T053―2002),从产地环境条件、肥料、农药使用原则和要求、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完整科学的规范,为生产者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保障措施。《A级、AA级生态大米质量标准》(DBl308/T058―2002),从质量、品质、卫生、净含量、标志、标签、运输、贮存等方面,制定了齐全、统一、合理的指标,其中,卫生指标的确定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
3.4  依托公司,品牌带动,市场促动
为使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生产的A级、AA级生态大米走向市场,并被市场认可,在运行机制上,依托隆化县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了“公司+农户+技术人员+行政支持”的生产管理方式。其中,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无公害水稻生产收购合同,对按技术规程要求生产的A级、AA级无公害水稻分别按高于当地普通稻价格的25%和50%进行收购,因此,不仅保证了合格的无公害水稻能及时收购到位,而且还大大激发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农户是生产生态大米的基础,技术人员和行政支持是确保生产合格生态大米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大米加工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并授权使用农业部注册的“爱比美”牌生态食品标识,充分利用公司在市场上强大的宣传力度和营销网络渠道,应用IPM技术,生产的无公害大米畅销京、津、沪、石、沈等城市,并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效益显著
4.1  经济效益
据统计,3年来,共实施IPM生态稻11600亩,其中,A级生态稻10680亩,获纯经济效益121.58万元,较普通稻每亩纯增产值113.84元;AA级生态稻920亩,纯获经济效益20.61万元,较普通稻每亩纯增产值224.02元。
4.2  社会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生产出了优质无污染生态大米,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提高了水稻产区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继而增加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通过实施该项目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态、环保、健康和科学种田的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生态菜、生态果品、生态杂粮等其它生态农产品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3  生态效益
在无公害水稻生产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实现了用药次数下降36%,用药成本降低21%,有益昆虫上升15%。2003年将生产的无公害水稻送检农药和化肥残留均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同时还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5  应用IPM技术开发无公害水稻的几点认识
5.1  做好宣传培训,增强质量效益意识
现在还有部分稻农对无公害水稻管理的科技含量认识不足,片面追求高产量,忽略了内在品质的提高,偏施化肥、滥用农药的现象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公害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对此,很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广大稻农进行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增强质量、效益意识,综合运用IPM技术,提高稻田的科学管理水平,达到质与量的统一。
5.2  因地制宜改良农艺措施,推广优质抗病品种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的土质、肥力等生态条件,结合不同作物需肥规律,进行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的施用;不断改良农艺措施,实行健身栽培,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生态控害作用,尽可能地不施或少施化学农药。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适合不同区域的优质、多抗种源的品种相对较少,产量偏低,制约着无公害水稻的发展。
5.3  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工作,完善无公害水稻生产体系
在IPM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病虫监测工作,在结合天敌数量调查的同时,调查确定不同作物防治对象的最佳施药时期和最佳施药方法,确定复合防治指标,严格控制施药间隔期,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和化学农药对无公害水稻的污染,实现水稻无公害生产。不断完善植保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设植保信息网与乡、村、组个体农业大户搞好无公害水稻和IPM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IPM技术综合措施的实施,促进无公害水稻的全面发展。
5.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田间生态环境
水稻的栽培生长需水量较大,尤其是水稻一般生长栽培于河流水系的两侧,一处污染殃及千亩稻田,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无公害水稻的生产。因此,应积极有效地同水利、林业、环保、公安等部门合作,加大对河流治理的投入力度。根据当地条件综合采用建坝截水排污,植树造林,建立水质监测站等设施,治理河流水系及周边的生态环境都能得到良好的保护,发挥其原有的生态调控作用。应加强对天敌的发生规律和控害效能的研究,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使无公害水稻生产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站内搜索